标签:
时尚疯人hystericglamourhalston |
分类: StyleSense |
时尚界的”疯”,有太多一季起二季止的”疯”华正茂。
香港多身分媒体人黄伟文,曾形象地形容,天才与疯子,就象”孪生子”。意思是说,最大公约数是”疯狂”,可是,决定性的一线之差,在于前者疯入膏盲收放自如,后者装疯卖傻不了了之。
某种程度上,”疯狂”初期,都很”草根”,很粗糙,很原始。
比如,英国St. Martin学院派的打碎剪烂、标语式的咆哮。怀着对现状的不满,所发出的革新、讽刺声音,虽然大部分不懂建设、欠缺改良,但就凭着一股锐气,很快爆红。
出了名,得了利,就开始学着并过上”有钱人”的生活。而有钱人的生活,其实,是最”保守”的生活,他们不希望社会机制有任何的改变而影响自己的现有利益,所以,他们不再对生活不满,不再质疑价值观,不再颠覆道德规范。有的干脆出售公司,上岸晒太阳。有的身在其位,只为趁机多”印”点钱。明白自己当初”疯狂”的源头,可是,反叛不起来,颠覆不起来,只有装腔作势装疯卖傻,
剩一个”壳”,再也没有那个”魂”。
如果点名的话,有:
70年代的美国Studio 54(54夜总汇)常客Halston,
80年代中的日本品牌Hysteric Glamour老板北村信彦,
90年代的法国大师Yves Saint Laurent先生,
甚至晚年的Coco Chanel女士,
这些当年的疯狂高手颠覆祖宗,都胜在敢于打破别人的戒条,却败在墨守自己的陈规。再回首,一切Too little, too late。
难得象Karl Lagerfeld、John Galliano、Jean-Paul Gaultier、Alexander McQueen等人,年复一年,孜孜不倦,疯得入骨熔髓,收放自如。在求新求变中,忠于自己的创意灵魂,又把欣赏层次敏锐地提升到被更多人接受的商业层次,疯出价值。这种”疯”,渐渐从瞬间潮流,演变为经典形象,铸成永恒的时代印鉴,扭转了成规,也推动了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