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外国语学校“一天教改”的风波
标签:
少儿常熟外国语学校杜郎口教改改革杂谈 |
分类: 教育迷思 |
http://s9/middle/49328327n78ee14788dc8&690
该帖强烈指责常熟外国语学校校长尤建中,为了政绩,不顾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的反对,强行在高一年级实施围桌式“生命课堂”。“尤校长此举必将遗患流毒,恳请各位家长高度重视,向媒体反映所了解的情况,尽快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帖子涉及到的常熟外国语学校是常熟高中名校,涉及的内容关乎教改、高考,关乎家长、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迅速成为热帖;不到一天时间,或许是因为内容过于敏感,“常熟零距离”采取了封帖措施,该帖只能浏览,不能评论。
2月16日,快报记者前往常熟,在两天时间内,密集走访了相关学校的校长、老师、家长,以及常熟市教育局,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据了解,目前“事态”已经平息只实施了一天的教改,即“生命课堂”已经被市教育局叫停。
从有关报道看,所谓的常熟外国语学校教改只不过是学习及整合了山东杜郎口“围着坐”进行“小组学习”,及泰州洋思中学”一节课只讲几分钟”的做法,也不是什么新的理念,谈不上什么教改。不同的是”常外”把这种只是改变了课堂教学形式的“课改”包装为“生命课堂”,本质上其实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再怎么提升及包装,这样的一个“课改”还是夭折了。尤校长自己也因此可能成了失败概率极低的教学改革的牺牲品。
那么,常熟外国语学校教改为何成了短命教改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一步到位,操之过急。教育“改革”应该循序渐进,由点到面。强行规定每一个教师只讲几分钟,估计教师们也难于接受,最好的教学应该是最适合的教学,因为教师们的教学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因为他们各有各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多讲到少讲需要教师逐步调整。学生自主学习更是需要方法指导及时间积累。类似的改革应该从有限的几节课,或者一两个班开始探索。如果这些学科或者这些班级成绩比较显著,其他老师也会争着进行课改实验,其他学生及家长也会争着进这样的实验班。
2、改革来自需要,学习不能照搬。改革的真正动力来自于——生存。无论洋思还是杜郎口,当时都是最薄弱的学校。洋思中学当时地处偏僻的农村,自称“三流学校”:三流办学条件、三流师资队伍、三流生源质量。,杜郎口中学也是偏僻闭塞,设备简陋,特别是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学生反映有的老师讲的课都不如学生讲的好。许多学生纷纷要求转学,甚至本校教职工的子女都急着想到其他学校就读,家长怨声载道。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两所学校进行了改革的道路,要是没有改革,这两所学校就没有今天。而现在处在城市中心,拥有优质生源及优秀教师的常熟外国语学校,教学管理也比较正常,也来推行这样大力度的改革,显然缺少了本质的动力。
3、校长是改革的设计者,但不能包办改革。改革来自现实需要,在现实困境中确实需要校长去发现这样的需要,特别是能设计改革路径及把握改革方向,但校长难于包办改革。教育改革涉及到每一个教师,其背后是对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涉及到每一个学生,其背后是强大的家长群体,及他们在“只有一个孩子、只有一次机会”的信念下对教育不容一丝失败的需求。所以,学校要推行改革需要教师支持,需要先给家长补上一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