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是运河边上的一颗明珠,位于江都区仙女镇北14公里处,为东晋谢安治水筑埭所形成,原先称之为“步邱”,后来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谢安,将此地改为邵伯。
       
中国的镇一级的行政区划至少有几万个,但凡能称得上古镇的,除了这个镇的历史比较悠久之外,这个镇一定要留下很多珍贵的历史建筑,同时还养育过一些历史名人,这些人和建筑将历史的厚重深深地沉淀在里面,让后人走在其中,立在其邻,能够产生与古人隔空对话的共鸣。而邵伯镇正是如此。
 
(一)古镇邵伯
 
 ★
★康熙和乾隆为什么不巡游仙女镇?
  ★★不是邵伯有什么值得康熙和乾隆游览的东西,而是康熙和乾隆的游览成就了邵伯
  ★★古镇邵伯和邵伯古镇
 
      
邵伯镇自唐宋时期逐步兴旺,到了清代,更是走上了一个巅峰。清代时康熙、乾隆两任皇帝喜欢微服私访下江南,而每次下江南,邵伯则是必到之地。作为出生在距离邵伯镇仅14公里的仙女镇人,我曾长期考证过康熙或是乾隆到了邵伯镇之后,有没有来过仙女镇。但查遍我能查到的所有资料,都未能发现有康熙或是乾隆到达过仙女镇的记录。我也曾疑惑过,康熙或是乾隆为什么会对水陆要津仙女镇视而不见,却对邵伯镇情有独钟。当我在3年前参观完高邮的盂城驿之后,再翻看地图,我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情了。原来康熙和乾隆到江南巡游,扬州是必到的,而在上一站位于高邮的盂城驿休息好后,下一站就会沿着运河到了邵伯镇的邵伯驿,然后,横渡邵伯湖,再沿京杭大运河,经湾头镇的茱萸湾进入通扬运河,最终在东关古渡上岸,进入扬州城。这条道也是50年前我父亲在邵伯镇的卫校读书时,到扬州五台山医院实习走的道。换言之,并不是康熙和乾隆要刻意到邵伯游览什么,而是因要到扬州而不得不途径邵伯,并在邵伯停留,闲暇之余留下了不少传说。正是由于康熙和乾隆在邵伯的停留,成就了今天的邵伯古镇。而位于与邵伯镇相距不远的我的故乡一丝皇恩仙气都没有留下,更没有可能留下什么诸如大名湖畔夏雨荷的传说,最多在去扬州的船上,向我的家乡眺望一下而已。仙女镇就是因为和邵伯、广陵处于三角形的三个支点,从而错失了雨露均沾的机会。
     
虽然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我与邵伯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我对她却只有耳闻,一直没有机会去亲近瞻仰。偶尔几次去了邵伯镇,也都是为了应酬。邵伯镇西边有一个邵伯湖,在全国人民都爱吃小龙虾的今天,邵伯湖的小龙虾闻名全国,便逐渐在岸堤之下形成了龙虾店一条街。每次都是稀里糊涂地去,然后昏天黑地的回,除了弥漫在空气中的浓浓的十三香的味道,什么都没有感觉到。
     
今年国庆回老家,到邵伯游玩便是计划之一。中秋节的中午一家人在锦润大酒店聚完餐后,便直接驱车前往邵伯镇。50年前在邵伯镇读书的父亲当起了向导,沿着省道开了大约20分钟,便到了邵伯镇,被父亲指挥到一个横向的镇内道路,这条路以邵伯镇的古称“甘棠”为名。父亲介绍说这条道原先是到高邮的省道,后来省道重修,便成了邵伯镇内的一个主要镇内通道。往前走不久,就看见一个大牌坊,上书“古镇邵伯”四字。父亲看到后,说为什么不写“邵伯古镇”而写“古镇邵伯”呢?说者也许无心,但听者却有了意。细细品味这“古镇邵伯”四个大字,觉得其中大有玄机。与“邵伯古镇”不同,“邵伯古镇”强调的是个“古”字,告诉游客这个镇是古镇;而“古镇邵伯”则是表明邵伯曾经是个古镇,不仅有古镇的底蕴,更有继往开来现代化的一面。
     
继续往前行驶,就经过了邵伯中心小学,父亲介绍说,这个中心小学以前是邵伯中学,不知道什么时候改成小学了。再往前走,我发现就是以前去过的所谓的“龙虾一条街”了,便质疑是不是走错了,因为这个地方我已经来过多次了,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古镇。父亲说,虽然离开这里已经有50年,街道也大变样,但大致方位不会有错。于是,穿过龙虾街,往左拐弯就上了高水河的岸堤。只见岸堤上停满了前来游玩的车,找了个缝隙停进去。下得车来,只见一边是古镇,一边是浩淼的高水河,紧挨着高水河上的,是更为浩淼无垠的邵伯湖。高水湖上有一座雄伟的水闸。我们便在父亲的带领下,随着众人往水闸走去。
 
                               
(二)斗野亭和铁牛
 
★★ 邵伯的斗野亭和高邮的文游台是姐妹亭
★★ 九牛二虎一只鸡
★★
世界文化遗产
 
     
 来到水闸前,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小花园,大门门匾上写着“斗野园”三个大字。整个花园的仿造江南园林的格局设置,斗野园内有一个四角方亭,挂着“斗野亭”的牌匾。说是亭子,但与一般四面全空没有遮挡的亭子不同,四个飞檐之下,左右两侧都有墙壁,前后各有一个六边形的大门,雕花木窗。两边的楹联取自清初诗人王士祯的诗句“群贤翰墨思元祐,六代风流续谢公”。原诗为“斗野亭前望平楚,依然运水碧连空。群贤翰墨思元祐,六代风流续谢公”。大意是在斗野亭前向远处眺望,京杭运河的水依然碧绿无比与远处的天空相连接,让人不由得产生对北宋元祐年间宋朝七贤等贤人墨客在此聚会吟诗作赋激情挥毫的场景的向往,自谢公以来古往今来多少朝代的风流人物一代又一代的辈出生生不息。亭内的墙上悬挂着石碑,上面镌刻着宋朝七贤的诗句,还有苏、黄、米、蔡的墨宝。现在的斗野亭是2001年政府重修的,原来的斗野亭建于宋朝,秦少游、孙觉、苏东坡、黄庭坚等大才子先后来此挥毫,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清朝嘉庆年间,邵伯进士徐元惠出资重建斗野亭,复镌北宋七贤诗勒石于壁,可惜重建的斗野亭在1930年毁于兵火。
      
站在亭前,身前的亭子已经不是1000年前的亭子,眼前也没有了苏东坡和黄庭坚。嘴里吟诵着秦观的“召伯埭南春欲尽,为公重赋畔牢愁”,心里竟产生了一丝空荡荡的遗憾。和当年在高邮文游台前的感觉一模一样。事实上,将邵伯的斗野亭和高邮的文游台看成姐妹亭是十分合适的。同样建造于北宋年间,同样是文人墨客激扬文字挥毫人生的地方,同样代表人物是苏东波、秦少游、黄庭坚等人,同样是原迹已毁都是后期重建。
 
http://s8/mw690/001l6J3xzy7eNyn1iVFa7&690
 
                                                                              
斗野亭
 
      
离开斗野亭,再往前走,一座铁牛横卧在眼前。提起这个铁牛赫赫有名。当年洪泽湖、淮河水灾泛滥。为了镇住水灾,康熙命人在淮河下游入江地区分别置放了十只动物,分别是“九牛二虎一只鸡”。其中有两只铁牛就置放在邵伯镇,都是生铁铸造的,但内含金胆银心。据说是一开始放在关帝庙前,一公一母。朱自清小时候就喜欢骑在这个牛背上玩耍,并且在多篇文章中提及到这对铁牛。后来公牛遗失了,只剩下一头母牛,不久后被人移到了斗野园。原先的“九牛二虎一只鸡”也纷纷“牛走虎跑”不知所踪了,只剩下了高邮的一只牛和邵伯的这只牛,因此,这只铁牛就显得特别珍贵。据说那只鸡还在我们江都区的昭关镇待着,下次回乡我一定要去看一看。
      
在铁牛前,一群人在围着观看。我爸爸也参与了其中的议论。一个似乎是当地人的人在介绍说,原先的两头牛有一只牛飞上了天,说得玄之又玄。还说到有一只牛的屁股上被人打了一拳,留下了一个凹塘。其实,他们说的我都知道,传说中这一公一母两头铁牛在关帝庙前日久生情,商量着潜入河中逃走,结果被关公发现。公牛随即跳入河中逃走了,母牛动作慢了一点,被关公一掌打在屁股上,留了一个凹塘。按此传说,现在在斗野园的铁牛就是那只母牛了,但我在它屁股上一直都没有找到那个凹塘。
 
http://s16/mw690/001l6J3xzy7eNBR1mjBff&690
                                                                          
铁牛
 
       出了斗野园,对面矗立着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的纪念碑,纪念碑有前中后三块建筑组成,前面是有关中国大运河及邵伯明清运河故道的介绍铭文,中间是世界遗产的标志,后面是京杭运河的走势图。很多游客与它合影留念。
http://s4/mw690/001l6J3xzy7eNC5LxGb13&690
世界遗产纪念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