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鹭缘
(2014-06-21 11:21:39)
标签:
苍鹭 |
分类: 我的日记 |
寻鹭缘
李中华
在看惯了电视相亲之后,笔者踏上了寻鹭缘的旅。
什么是缘?海上的鸟岛,住着一万只海鸥,每只海鸥都有终身的伴侣。它们何以在万鸟丛中相遇?大概“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缘,是必然,也是偶然。
偶然听说,安阳县西南50公里处的马家乡赵河自然风景区里,就住着一群不曾迁徙的鸟。不是一万只海鸥,而是一千只苍鹭。
对于苍鹭,笔者并不陌生。就在几年前,城市中心的人民公园里就来过这样一群不速之客,是媒体眼中的都市自然风光。只不过后来不见踪迹,究其原因,一是城市喧嚣,无可奈何;二是“卫生意识淡薄”,招人反误。
赵河的鹭是不是当年的鹭?带着这最起初的疑问,笔者与同事、长者驱车跋涉,开始寻鹭。
车只能开到有路的地方,而脚步可以丈量山的高度、走的多了还能形成路。在赵河自然风景区重山之间的一处山坳里,当地老乡站在众人之间手臂一挥,向远处山顶指道:那里,就是我们寻鹭的地方。
区区350米的海拔、30分钟的直线路程,却让我们这些整日爬格子的人“爬”了近一个小时。从初入山林、草长莺飞的“桃花源记”,一路吟唱高歌到闷热难耐、荆棘密布的“蜀道之难”。
其间,岔路众多。老乡说,这边路程最短,却最为难行;另一边路途平坦,却最为耗时。要依力而行、随心而行。于是,仗着心态“年轻”二字壮胆,笔者选择了最陡峭的路攀登,无奈脚下一滑,衣裤尽破、春光乍现。“无限风光在险峰”,拥抱着山脊上掠过的风,笔者感受着除诗中真谛之外更为直接的凉意。
傍晚时分,正是苍鹭外出觅食的时间。青山之上、蓝天之下,一只只苍鹭展翅盘旋;峭壁之间、松柏之中,巢中的苍鹭呵护着待哺的雏鹭和尚未孵化的卵。老乡说,不要高声语,以免惊着这山中的精灵。长者云,尊重每一个动物,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有尊严。凭着这两句话,略有恐高的我找到了匍匐在山顶的绝佳借口。一动不动,静静观察,开始了来时的各种思虑。
《知乎》上有朋友问:“为何实行终身伴侣的动物多是鸟类?”有专家解答,因为鸟类养育后代的艰难。一只要觅食,一只要护巢,两只鸟必须在一起。
笔者看来,不尽如此。无论是一万只海鸥,还是一千只苍鹭,周围的世俗和喧嚣之下,它们似乎比我们更拥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
生儿育女、繁衍生息,生物最根本的命运被编成了“放羊、娶妻、生娃”的笑话。本是简简单单,却“智慧”一多,庸人自扰。从爱情到婚姻,应是命运的融合,共同的目标,彼此的尊重,一生的守候。
寻鹭之旅即将结束的时候,老乡把我拉到一旁,冲着远处几条公路说:“这个苍鹭的栖息地位于‘两市一县’交界处,那边得知这里有苍鹭,就把路修到了边界上。但几经协商,两边没能把路贯通。”
听着老乡的话,我暗自私语:希望这路不要修通,至少在苍鹭还生活在这里的时候。要不是这车不能至、山路难行,我们的鹭又从何寻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不禁感慨,从人民公园到自然风景区,世界之大,怎会没有苍鹭的一席安生之地。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什么是缘?缘是寻鹭的原因,是双鹭哺育后代的命运,是城市边缘的栖息地,是缘山路随心而行的寻觅,是一个“寻”字,让人与人、人与自然有了发生联系的机会。
一位大学教授曾对参加辩论赛的我们,就“和谐”一词阐述了我方观点。他说,和谐,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注是一种尊重,而人与自然之间的“视而不见”,有时候,也是一种尊重。
寻鹭之缘,寻得的是内心的自然。
2014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