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日报:最好的服务 不一定是直接的帮助

(2008-10-07 08:46:46)
标签:

残奥会

志愿者

河南省

分类: 残奥会河南赛会志愿者

《河南日报》9月23日第15版——

残奥会志愿者访谈:

最好的服务 不一定是直接的帮助

□本报记者  李 影

  背景:刚刚结束的北京残奥会上,4万多名志愿者在不同岗位、不同场所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微笑不仅成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奥运风景线,同时也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年轻一代的窗口。更重要的是,一代年轻人在这段奥运志愿服务生活中的成长和成熟。他们通过竞争、培训和奥运志愿服务,学到了许多东西,比如微笑、理解、坚持、宽容,也懂得了奉献的快乐。李中华是安阳日报的一名记者,他与其他20名来自我省各地的志愿者一道,参加了此次残奥会的志愿服务。让我们通过“谈话”,分享他的奥运生活、志愿心得。

 

  记者:此次残奥会上,你主要负责哪方面的服务?

  李中华:因为职业是记者,这次我有幸被安排在举重场馆新闻运行业务口服务。

  记者:对口的业务、熟悉的环境,服务起来一定得心应手吧?

  李中华:这次参加残奥会采访报道的记者中,有一部分是残疾人,针对他们的服务还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说今天我就遇到了一名坐着轮椅的记者,看到他的时候我迅速走到他身边,准备帮他开门,可手一伸出去,又缩了回来。“过度服务”这四个字从脑海中闪过。果然,这名记者用右手推开大门,左手摇着轮椅通过,同时对我报以微笑。

  记者:怎样理解过度服务呢?

  李中华:哦,就是说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以不受伤害的方式获得帮助。

  记者:服务残奥会之前,志愿者都要接受统一的培训吗?

  李中华:是的。而且培训我们的第一课就是学会尊重残疾人,平等对待残疾人。一位培训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亚特兰大残奥会的残奥村设在亚特兰大理工学院,院内地势凹凸不平。一次,一位志愿者见到一位轮椅运动员在丘陵坡上费劲地摇着轮椅跋涉,就赶紧跑上前去帮忙,没想到运动员回过头来愤怒地冲他连声喊:“No,No!”老师说,此时此刻,他并不需要帮助,他希望你能够把他视为一个平常人,仅此而已。

  记者:这说明不必事必躬亲、过分热情,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李中华:对。不少志愿者通过近段时间的服务开始逐渐进入到残疾人的内心,也开始明白最好的服务并不一定是提供直接的帮助,有时只是微笑的眼神、温暖的话语,还有给予残疾人足够的让他们独立选择的空间。用正常的心态去平视残疾朋友,很快就会发现大家其实没什么不同。

  记者:我想,每个来到残奥会上的人都是运动员,他们是正常的,是有着无数潜能可以被发掘的,他们需要的是鼓励和喝彩,而不仅仅是关怀。

  李中华:残疾人走进赛场需要勇气,走入社会同样需要勇气,而这些勇气来自健全人平视的目光,来自不分彼此的尊重,更来自残疾人勇于突破自己内心的第一步。这是此次服务残奥会我的最大体会。⑤7

 

河南日报:最好的服务 不一定是直接的帮助

河南日报:最好的服务 不一定是直接的帮助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08-09/23/content_108261.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