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文学/原创 |
分类: 秋喀·新闻汇 |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记者将35元食宿费压在房间的电视机遥控器下,匆匆地登上了早已等候在农家旅馆门前的长途客车,辗转返回安阳。
路上,天色放亮,薄雾散去,沉睡的大山渐渐清晰,渐行渐远。
东方,一轮红日从远处的山顶升起,光芒照进大山深处的山村。
人们常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容人思维禁锢、不思进取。而在桃花洞村的收获,却彻底改变了记者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党的领导下,静静的大山正焕发出新的光彩,改变着山里人的生活,造福着一方百姓。
这就是大山深处的故事。
【全文完】
稿件刊发于《安阳日报》2007年11月13日一版。
查看刊发全文: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大山深处的故事)□本报记者李中华
11月10日,在林州市长途客运站的众多旅游线路中,记者选择了开往林州市石板岩乡的一条旅游线路,开始了此次采访之行。
石板岩乡位于林州市区西北方向,南太行山深处。
近年,林州市大力发展旅游业。以红旗渠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和以太行山大峡谷为内容的自然风光旅游已在国内旅游市场叫响。
地处石板岩乡的桃花谷风景区,以其雄山秀水之美、“三九严寒桃花开”的奇景、“世外桃源”的美誉,吸引着海内外的众多游客。
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如何带动景区周边群众致富?这是记者此行的采访目的。
长途客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前行。一个半小时后,记者到达了此班客车的终点站——林州市石板岩乡桃花洞村。
位于海拔1700余米处的桃花洞村,紧邻桃花谷风景区,住着150户人家。
在该村一处宅基地旁,记者见到了正忙着为准备兴建农家旅馆的村民丈量土地的桃花洞村党支部书记杨松林。他向记者介绍了桃花洞村的基本情况,并建议记者先到村里负责的20多个旅游摊点和村里的30多家农家旅馆走走看看。
在景区九连瀑景点的一处摊点前,记者结识了一对经营旅游品的桃花洞村夫妇。男人名叫元志方,今年29岁。从景区开发伊始算起,他们夫妇二人已经承包此处旅游摊点近8年时间了。
不大的摊点经营着各种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每天5时起,夫妇二人要用扁担、背篓将物品从村里运来,并一直在此忙碌到傍晚。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人一般都会选择外出打工,你们怎么不去?”应邀坐在火炉旁烤火的记者与夫妇二人攀谈起来。
“以前这里没搞旅游开发时,村里年轻人几乎都要去外面打工。现在搞了旅游开发,村里人都在家门口挣钱了。”元志方对记者说。
夫妇二人介绍说,像这样一个旅游摊点,除去每年需上交的承包费外,保守统计,每年可收入1万多元。
谈话间,几位来自郑州的游客前来询问农家旅馆的位置。为什么会选择去住农家旅馆?这几位游客告诉记者:“住农家旅馆价格便宜,而且服务也不差。相对于大型宾馆,农家旅馆别有风味。”
傍晚时分,记者返回桃花洞村,并选择了一家名叫“桃花嫂子”的农家旅馆住下,房费每晚30元。
房间内不仅有电视机、卫生间,而且有颇具艺术感的吊灯和挂在墙上的山水画。又长又宽的木板炕和置于炕上的小桌透着乡土气息。
“同志,给您换壶热水吧。山里晚上冷,喝点儿热水暖暖身子。”送水的是农家旅馆老板娘的儿子,名叫元信。
元信的父亲元海生曾是桃花洞村的党支部书记。2000年的冬天,元海生为了给在建的村小学拉沙子,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了。
自那以后,经营农家旅馆成了元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负责经营的是元信的母亲申兰英。“嫂子”是村里人对申兰英的亲切称呼,这便是她家旅馆取名“桃花嫂子”的缘故。
申兰英的农家旅馆起步较早。从借助原有庭院接待团队住宿,到改造房屋专门经营餐饮,再到现在重新建起的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家旅馆,10年间,申兰英的农家旅馆经历了三次变迁。周到热情的服务以及品种丰富的饭菜让申兰英的农家旅馆客源不断。如今,申兰英的农家旅馆每年可以为家庭增加收入10万余元。
谈到农家旅馆将来的发展,元信表示:“下一步,家里打算提高服务质量,更新饭菜品种。另外,还计划给旅馆装上宽带和暖气,让客人能享受到和城里的宾馆一样的服务。”
关于桃花洞村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杨松林告诉记者:“村里一心想把经济搞上去,让村民都富裕起来。先是想建企业,可受山区环境因素的影响,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后来,我们转变观念,因地制宜,修好进山路,对辖区内的风景区进行旅游开发。如今,景区的名气打出去了,游客多了,村里又组织村民搞起了民俗接待,并在景区里设置了多个旅游摊点供村民承包。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这是一条出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协调性,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桃花洞村正是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地制宜谋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迈上了一条带领群众致富的好路。
人们常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容人思维禁锢、不思进取,而在桃花洞村的收获,却彻底改变了记者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党的领导下,静静的大山正焕发出新的光彩,改变着山里人的生活,造福着一方百姓。
这就是大山深处的故事。
石板岩乡位于林州市区西北方向,南太行山深处。
近年,林州市大力发展旅游业。以红旗渠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和以太行山大峡谷为内容的自然风光旅游已在国内旅游市场叫响。
地处石板岩乡的桃花谷风景区,以其雄山秀水之美、“三九严寒桃花开”的奇景、“世外桃源”的美誉,吸引着海内外的众多游客。
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如何带动景区周边群众致富?这是记者此行的采访目的。
长途客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前行。一个半小时后,记者到达了此班客车的终点站——林州市石板岩乡桃花洞村。
位于海拔1700余米处的桃花洞村,紧邻桃花谷风景区,住着150户人家。
在该村一处宅基地旁,记者见到了正忙着为准备兴建农家旅馆的村民丈量土地的桃花洞村党支部书记杨松林。他向记者介绍了桃花洞村的基本情况,并建议记者先到村里负责的20多个旅游摊点和村里的30多家农家旅馆走走看看。
在景区九连瀑景点的一处摊点前,记者结识了一对经营旅游品的桃花洞村夫妇。男人名叫元志方,今年29岁。从景区开发伊始算起,他们夫妇二人已经承包此处旅游摊点近8年时间了。
不大的摊点经营着各种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每天5时起,夫妇二人要用扁担、背篓将物品从村里运来,并一直在此忙碌到傍晚。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人一般都会选择外出打工,你们怎么不去?”应邀坐在火炉旁烤火的记者与夫妇二人攀谈起来。
“以前这里没搞旅游开发时,村里年轻人几乎都要去外面打工。现在搞了旅游开发,村里人都在家门口挣钱了。”元志方对记者说。
夫妇二人介绍说,像这样一个旅游摊点,除去每年需上交的承包费外,保守统计,每年可收入1万多元。
谈话间,几位来自郑州的游客前来询问农家旅馆的位置。为什么会选择去住农家旅馆?这几位游客告诉记者:“住农家旅馆价格便宜,而且服务也不差。相对于大型宾馆,农家旅馆别有风味。”
傍晚时分,记者返回桃花洞村,并选择了一家名叫“桃花嫂子”的农家旅馆住下,房费每晚30元。
房间内不仅有电视机、卫生间,而且有颇具艺术感的吊灯和挂在墙上的山水画。又长又宽的木板炕和置于炕上的小桌透着乡土气息。
“同志,给您换壶热水吧。山里晚上冷,喝点儿热水暖暖身子。”送水的是农家旅馆老板娘的儿子,名叫元信。
元信的父亲元海生曾是桃花洞村的党支部书记。2000年的冬天,元海生为了给在建的村小学拉沙子,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了。
自那以后,经营农家旅馆成了元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负责经营的是元信的母亲申兰英。“嫂子”是村里人对申兰英的亲切称呼,这便是她家旅馆取名“桃花嫂子”的缘故。
申兰英的农家旅馆起步较早。从借助原有庭院接待团队住宿,到改造房屋专门经营餐饮,再到现在重新建起的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家旅馆,10年间,申兰英的农家旅馆经历了三次变迁。周到热情的服务以及品种丰富的饭菜让申兰英的农家旅馆客源不断。如今,申兰英的农家旅馆每年可以为家庭增加收入10万余元。
谈到农家旅馆将来的发展,元信表示:“下一步,家里打算提高服务质量,更新饭菜品种。另外,还计划给旅馆装上宽带和暖气,让客人能享受到和城里的宾馆一样的服务。”
关于桃花洞村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杨松林告诉记者:“村里一心想把经济搞上去,让村民都富裕起来。先是想建企业,可受山区环境因素的影响,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后来,我们转变观念,因地制宜,修好进山路,对辖区内的风景区进行旅游开发。如今,景区的名气打出去了,游客多了,村里又组织村民搞起了民俗接待,并在景区里设置了多个旅游摊点供村民承包。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这是一条出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协调性,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桃花洞村正是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地制宜谋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迈上了一条带领群众致富的好路。
人们常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容人思维禁锢、不思进取,而在桃花洞村的收获,却彻底改变了记者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党的领导下,静静的大山正焕发出新的光彩,改变着山里人的生活,造福着一方百姓。
这就是大山深处的故事。
·电子版:
前一篇:【连载】大山深处的故事(四)
后一篇:视觉|静静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