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莫拿李白开涮

(2006-12-15 00:37:48)
分类: 我的日记
莫拿李白开涮
 
“对于李白这个话题来说,对于一个精神支撑起的民族来说,让我们把那些探究出处的无聊问题暂且先放一放,把那些复杂的问题想的简单一些,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版面、更多的经历用去鼓励人们在闲暇的时候多读读李白的诗吧。”
——李中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可谓家喻户晓。起初,我打算谈谈关于近来讨论李白出生地的个人观点。没想到上百度随便一搜,出来的竟是整页整页的“郭德刚”。
  常听郭德刚的相声。1G的MP3里存满了,每天都要听着入睡,就像忘记关闭的床头灯,半夜醒来还听到耳机了呜啦呜啦的响着。郭德刚把相声重新搬回了茶馆,用通俗的语言启发人们对于生活的自嘲。他有句口头禅,常出现在各种报道他的媒体上,叫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叫郭德刚’。”这是郭德刚许多招牌俏皮话中的一句。谈笑之余,仔细琢磨,方觉得郭德刚从天津到北京的不易,需要绞尽脑汁,想出踩在巨人肩膀上的方法,走进千家万户。
  “举头望明月,‘我叫郭德刚’”,这是相声的幸事,却是文学的悲哀。
 
(二)
 
  昨晚早早交稿回家,属本周少有的一次,加上中午享受着窗外饱暖的阳光大睡3个小时,晚上特别精神。想起昨夜躺在被窝里翻报纸,看了篇关于李白出生地的讨论。
  大概是先前某位学者认为李白“低头思故乡”的故乡指的是洛阳,如今站出几百个学者加以批驳,并新鲜出炉了李白故乡的长安说。
  我才疏学浅,不敢妄加评论。只知道李白自西来,少年仗剑远游。有传说讲,李白有日大醉,去捞水中明月,走进江心,于是了于自然。
  打开电视机,某某城市中国银都,某某之乡某省某城,某某地方某某故里,在文化旅游愈发繁荣的今天,大概李白出自洛阳还是西安的争吵必源于此。大概不长时间以后,电视里城市推介广告最牛的一句会是这样:“某某城市,李白都不知道的地方”。我以为,当文人与利益联系在一起,说出的冠冕堂皇的话,比无知和愚昧更可怕,他们更容易玷污一个民族的灵魂。
  倘若不源于此,乃是追本溯源,以更好的品读名句,我看大可不必。
  我总以为,李白是个追求自由的人,自由的故乡在心里。“思故乡”,思的其实是种状态,是种生活。
  李白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也是一个热爱国家的人。如果他毕生只做一个诗人,潇潇洒洒,生活要幸福的多。可他偏偏如挚友杜甫一般,感慨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何在人际险恶的官场生存?即使别人不妒英才,高傲的文人气度也很难使他与众人为伍。在一个孤独无助的夜晚,面对可以“对影成三人”并象征着所有追求的明月,他所思念的难道仅仅会是某个地方?他思的是否会是朋友,是理想,是抱负,是国家?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在李白众多代表作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可谓将他无拘无束的思维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可以在天台听仙人弹琴的诗人,被后人尊为诗仙。你是在问仙人的故乡在哪?
  “李白的故乡在哪?他来自何处,去往何方?”对于诗仙李白这个特殊的个体来说,那些或带着某种目的的疑问,那些或带着某种想法并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的叙述,在我看来,是如此的庸俗。
  对于李白这个话题来说,对于一个精神支撑起的民族来说,还是让我们把那些探究出处的无聊问题暂且先放一放,把那些复杂的问题想的简单一些,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版面、更多的经历,用去鼓励人们在闲暇的时候多读读李白的诗吧。
 
李中华,2006年12月15日 0:4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