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奉劝齐鲁电视台“为您办事”好心别帮倒忙

(2007-07-05 22:37:30)
标签:

齐鲁电视台

王羲为您办事

千里寻子

母子团聚

分类: 人文·实属胡侃
 

背景:两日来,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中的关于“母亲13年后再寻子”的跟踪新闻报道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讨论,在众说纷纭的同时,笔者也想对齐鲁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人员说点个人看法。

 

这几年来各大媒体,尤其是电视台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即时性、互动性、记录性和深刻性都大打“替政府分忧、为百姓办事”的“社会服务”牌,跟踪百姓的上至交涉政府、下至里弄琐事,一时间社会好评如潮,社会新闻的健康形象倍增,让人感觉这些“办事”新闻真地办到了百姓心中,解决了百姓所难。然而,在社会效益剧增的形势下,作为新闻媒体在尽到关爱生活、关爱百姓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是否也更应该以人(尤其是被采访人)的个体独立性和自主见解为基础和首要出发点,先寻求采访对象的思想感情与新闻价值的平衡点为基础呢?

 

齐鲁电视台连日来跟踪报道的“母亲13年后再寻子”的新闻无疑是以“亲情——促成母子再团聚”的社会责任感为出发点的,在观众感动和为电视台叫好的声音背后,我们是不是也要意识到这则新闻为母子俩,尤其是还未法定成人的17岁的儿子所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当今天电视镜头给出的儿子掩面痛哭进而嘶喊“我现在的压力太大了”的时候,无疑电视台的好心已经偏离了预期,儿子的独立人格及其思想意识并没有得到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充分尊重。

 

这则千里寻子的故事之所以被电视台发现也同大多数新闻一样来自热心群众的电话线索。随后电视台对母亲的采访以及今日寻找到其儿子的跟踪采访本是无可厚非,其间母子感人拥抱的真情流露也甚为让每一个观众动情,但是通过新闻的播放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齐鲁电视台的记者们并没有征得儿子明确的接受采访的肯定授意,甚至从儿子那一句句痛心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儿子的被采访的被迫性和不情愿性。

 

当然电视台可以说该儿子亦没有明确表示不愿接受采访,但是随着采访的进行,儿子对母亲认真且肯定的意思表示——“妈,你走吧,别再来看我了”之后,齐鲁台又搞起了短信投票——“儿子是否应该回到母亲身边”——最终在6000多个有效短信中认为儿子应该与母亲一起生活的短信取得了500多条的优势。参与短信数量之多客观反映出了这则故事的社会影响力之大以及对当事人的巨大的社会压力,而笔者以为齐鲁电视台最大失误也就是由此短信讨论投票进而引起的以短信结果对母子俩即时的采访报道和意识强迫。

 

如果说两日来的新闻报道对少年来说只是一种潜在的新闻社会压力,那么即时的以短信结果为据做现场直播采访则无疑让社会压力更成为针对17岁少年的巨大的舆论压力,由被关注到被广泛讨论,由认真地发出心底的喊声到自我的综合各种情况的主观意识被社会公众的广泛怀疑和意识受迫,试问齐鲁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有没有考虑到一个17岁的未成年人是否能承受住这样大的压力,尤其是齐鲁台的记者有没有充分尊重采访对象的意识选择。

 

从主持人与儿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已然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较为成熟的人生态度的少年,他之所以选择让母亲离自己而去也是由于其深刻且成熟的考虑:其母亲已经另结婚并育有比自己小很多的两个更需要关爱、照顾的儿子,其自己的父亲孤身一人也更需要自己的照顾,他不能因为自己而再次破坏已然成型的两个家庭。这样成熟且理智的思考是包括成年人在内都由衷令人钦佩和尊重的。但是著名主持人王羲在直播中以短信结果的大多数公意再次询问儿子意见而再次得到——让母亲离去的答复后,说出的一句“也许你还小,对这样的问题想不透”的话语则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非理性选择和带有明显的意识强加。

 

本应客观的新闻报道到此已有了明显的主观意识诱导性,主持人王羲的对白客观上成为“选择与母亲一起生活才是已经长大的标志,成熟的选择”的表意,其思维意识也具有“你应该按照我的意见做”的倾向性,其逻辑基础也暗含“选择母亲,离开父亲是明智的”。这样做的客观结果则是17岁的儿子会感到身边没有能够充分理解他、信任他和让他信任的人,同时也许就在电视机前的儿子的父亲的心里也会是一层冰霜,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将要被亲自养育17年的儿子所抛弃,并且这种被抛弃在多数公众、甚至是主持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在儿子四岁时抛家离子另结婚生育,其是否重婚这样的法律责任我们无暇顾及,但是该母亲纵使其所言经常遭受丈夫酒后虐待如实,从道德上讲也是令人蔑视的,因为作为父母无论有多大矛盾过节,年幼的孩子是无辜的,婚后的不幸不应该转嫁到年幼无知、需要父母呵护的孩子身上。在该母亲决定抛家离子的那一刻,显然她没有伟大的母爱,忍辱负重她不能承受;或者退一步讲,既然她知道丈夫有酗酒后不人性的恶习,也应该意识到这样的父亲对年幼的儿子是绝对不安全的,她即使走也应该带着儿子一起离开。

 

13年后的突然寻子,也许在儿子心内无情的母亲早已经死去。她的出现,也完全是儿子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她的出现,也完全会打乱儿子现有的生活。这个母亲也许是真的想为过去抛弃儿子的行为忏悔,但是她坚持要带走儿子一起生活的行为则是自私的。要知道她还有家里的丈夫还有两个儿子需要照顾,而她前夫也需要有人照顾。如果我们怀疑这个突如其来的母亲,那么我们也完全可以从人性的阴暗面考虑到这个母亲是不是因为现有家庭产生了矛盾,甚至她现在的家庭已经不能容纳她,她才想到了这个已经逐渐长大成人的儿子,想到了她可以依靠这个儿子来照顾她让她较好的度过下半生。

 

客观说这是一则充满亲情的社会新闻,面对母子13年后的重逢和深情地哭诉、相拥,我们怎能不动容,每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么不希望母子能够幸福团聚?我想,我们在希望这对母子能够得到幸福的同时,更应该首先站到在最需要母爱,最需要母亲陪伴自己成长、帮助自己塑造人格的时候却被母亲抛弃的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到底是母亲坚持与他一起生活会弥补他曾经失去的母爱,还是会打破她现有的生活方式、习惯、关系以及对两个都已经趋于稳定的家庭造成更加严酷的伤害。

 

社会与媒体的关注和关怀本来是件好事,但是无论作为关注此事件的个人还是新闻媒体,我想重要的都要以对象独立人格及其意识为基础,我们每一个外人的意见可以作为经验,帮助他人从中吸取有益的部分,但是千万不要把我们的意识强加给他人,尤其是在于此类社会亲情和道德交织的巨大压力面前。如果好心哪怕无意识的将压力全部压在这个17岁的孩子身上,使他不情愿的背负多数短信参与者以及记者的意见而做出顺应的被迫性选择,那么我想这个孩子将要失去不仅仅是已经失去的母爱,甚至更会有其失去对亲生父亲的责任感和对其母亲第二个家庭的两个儿子的愧疚感。

 

其实13年后的母子相认未必要以破坏既有的两个家庭为代价,笔者以为更为理性的方式则是母亲和儿子在维持各自家庭和睦生活的基础上,保持有一定的母子间的联系,这样既不会让两个家庭现有的状态遭到新的破坏,也能最大可能的对消逝13年的母子情有弥合甚至更好的发展的机会。

 

望齐鲁台的热心记者也能理性思考,不要意气用事。同时,对于齐鲁台的短信有奖调查——“儿子是否应该回到母亲身边”,改为“母亲是否应该坚持带走儿子”的主题是否更理性、更客观、更能保护尚未成年的儿子的心理感情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