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学思维地质科学大学教育刘继顺 |
分类: 矿业人物 |
地学思维札记
费琪
一、地学思维的特性
“大”,就是宏大,在地球面前,地质学家只不过是摸象的瞎子。我们的研究工作只能根据一些残缺不全的片段事实,加以分析和推理。
“深”,就是探不到底。目前,大部分地质成果,仅仅反映了地球表面一层薄壳的结构和成分特征。对地质深部的认识仍有很大的距离。
“长”,就是漫长的发展史,对于地质历史来说,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瞬间的事,而我们面对的研究对象却比我们的生命长上几亿倍。
“杂”,就是错综复杂。现在我们看到的地质现象是经过长期变动、多重作用叠加的产物。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整个地球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球体,不同层次具有各自的成分、结构和形变特征。层次之间又发生着相互的影响,下部地幔的垂向运动可导致浅部地层的水平迁移,深部塑性层的蠕动能够在浅部脆性层中透发张裂、断陷或逆冲滑脱。在研究地质历史时,不能以固定论的观点看待升、降、开、合的简单重复,应看成不断向前的进化运动。运动的形式可能多次再现,但内容决不同一。
当今古老地质体已经是经历了多期形变叠加的产物,最老的不一定就是“根”,很可能是一个最新的推覆体。总之,面对这样一个“大、深、长、杂”的研究对象,我们只能跳出那种狭小、表面、停滞与简单的思维模式。
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如在野外我们看到一片产状倾斜的露头,马上会认为它是一套单斜地层。但当我们作了仔细的地质调查,并经过认真的逻辑推理之后,有可能认识到它原来是复杂构造区中的一套倒转地层。直觉好比原料,由逻辑机器加工生产认识产品。原料要丰富,加工要精细。地质学家不但要善于获得原料,还要精于加工制作。这就要靠经验的积累。
经验愈丰富,就愈能“触景生情,将直觉很快转变成认识,而认识了的现象又可以成为今后直觉的基础。人们不可能认识从未见过的事物。敏锐的直觉从哪里来?从经验即脑子中积累的形象而来。因此,对于一个地质学家来说,就是要多接触实际,多跑,多看,多观察,多思考。人们的思维活动就是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穿插跳跃地前进的。一般来说,直觉总是冲在前面,是思维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起侦察兵和开路先锋的作用,而逻辑思维则是参谋部,把直觉搜集来的信息进行仔细的加工,判别其主次,提取其内有联系。
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功能可分为左、右两半部,右脑司直觉,左脑司逻辑。当我们闭起双眼,在脑海中浮现火山喷发、洪水泛滥的景象时,实际上是右脑在充分发挥它的想像力而左脑处于休息状态。当我们探讨岩浆来源、水灾成因时,左脑才开始工作。这种左右脑的交替兴奋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生物学基础。地质学家要求两者兼备,既要有高度形象思维能力又能进行深入周密的逻辑推理,成为艺术型的科学家。但具体到某一类地质学家来说,恐怕有一定的倾向性。如野外经验丰富的构造地质学家,易通过露头观察建立一个具体的地质模型,而地球物理学家则善于通过正、反演计算得出物理模型。不同类型的地质学家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是发展地质学的捷径,培养多学科叉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地学家是我们的方向。
三、地学思维的模糊性
模糊性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无序与不确定,但却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忽略的只是枝节。在地学中只要把握住序列就不会因研究对象的模糊性而迷失方向。序列可以表现为时间的先后、尺度的大小、海拔的高低、温度的高低、程序的深浅、磁场的强弱等等,毫无疑问,用数值来表达度量结果比定性描述要精确,所以在地学研究中人们问题力图使用数学手段,反根据地质观察和描述建立起来的地质模型转化为物理模型以至数学模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更加强了这一趋势。许多以前只能描述的地质现象,现在可以用计算机作图表达出来,甚至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史也可应用计算机通过不断改变参数加以模拟演示。模糊性可以通过不断的类比与拟合逐渐趋向明朗,而明确仍然是相对的模糊。在地学中,数学模型的建立必须忽略枝节并简化,精确的数学计算要以模糊思维为前提。有意识地运用和发展模糊思维是何等重要。从定性到定量描述是一大进步,以量化证据为基础的定性结论则是更高层次的进步。精确的计算产生模糊的认识正是地学研究的一大特点。
四、地学思维中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需要动力,真正持久的动力是被研究对象所吸引甚至达到忘我的地步。即使是好奇心也比某种自私的目的好。苦即是乐,乐在其中。要触发思维的创造性,就必需造就条件。机遇只对有准备的头脑敞开大门。主要的准备是建立翔实的资料库,获得必要的知识储备,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造就宽松的心情和忘却周围的环境。思维的创造性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养的。为此,要认识自己的思维习性。有意识地学习并使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如类比、反思、综合、分解、叠合等等。
原载《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