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经常听到父母说的话是:“要乖”“要听话”。没做妈妈的时候,也曾期待自己养一个又乖又听话的孩子,至于如何养出这样的孩子,没有仔细想过,大多是祈祷老天爷有眼,分配给我一个听话的娃娃。彤彤似乎是我命中注定的好宝宝,至少在昨天以前我曾经愉快的感受着这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带给我的欣慰。然后,彤彤让我吃惊的开始了有生以来第一次挑战我的权威。也许,孩子真的长大了,随着她的大脑越来越充实,她的想法就会越来越出乎我的所料。
这一切源于我们想制止彤彤在房间里跳,我们希望试图告诉一个三岁的孩子应该懂得不要打扰到邻居。彤彤人生中第一次正面对我宣战,就在我毫无准备的时候开始,打得我措手不急。妈妈我可谓连连出招、节节败退……最终胜负且看下面分解:
第一招:告知彤彤对方的感受。
在这之前的几天,我曾经用假装楼下的小朋友给彤彤打电话的方式告诉彤彤小朋友的不悦,那似乎一直是有用的方法。昨天,当彤彤再次在房间里又蹦又跳的时候,我手做出电话听筒的姿势放在自己的耳边,嘴里说着:“叮铃铃,叮铃铃,彤彤,楼下的小姐姐给你打电话了。喂,是彤彤妹妹吗?我听到很吵的声音,请问,你有没有在房间里面跳呢?”这要是以前的几次,彤彤会马上停下来。而昨天,彤彤似乎完全没有停止的意思。她继续蹦着,同时告诉我:“妈妈,你告诉小姐姐,我就要跳。”这是彤彤第一次明确表示自己的反对,说实话,我的脑子瞬间有些停转。
第二招:通过情景故事,告知彤彤行为的结果。
面对孩子如此坚持错误的行为,我问自己?我是不是应该采用严厉的批评或断然的制止呢?然后就想,小姐姐表达自己不愉快的方式不起作用,不如再试试讲述错误将造成结果的方式,于是,又和彤彤说:“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彤彤对讲故事的兴趣一直非常浓厚,我开始绘声绘色的讲起来,我的故事大概内容是:有一个小熊宝宝打扰到其它小朋友,当小朋友表示不高兴的时候,小熊宝宝仍然坚持己见不同意改正,于是其它小朋友都非常不开心,大家都不再愿意和小熊宝宝玩了,于是,小熊宝宝非常孤独。有一个小仙女告诉了小熊宝宝一个有魔力的方法,让小熊宝宝在房间里轻声走动,结果,大家发现小熊宝宝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就都高兴的和熊宝宝玩了起来。讲完这个故事,我心里沾沾自喜,满以为彤彤会很喜欢这个故事,并且从故事中领悟出应该如何做才正确的道理。然而,我又一次失败了,彤彤的确非常喜欢我的故事,并且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故事的角色扮演中,她兴奋的扮演小熊宝宝,一边说一边跳:“妈妈,你给我讲,我是那个小熊宝宝,我就这么在地上蹦。”一遍讲完,人家还要求换角色,比如:小兔子、小花猫、小狗……总之,我讲一遍,人家换一个角色再蹦一遍。甚至故事讲到一半,彤彤就要求更换角色。结果是,彤彤在不停的蹦,我在不停的讲,不但不起作用,反而蹦得我心惊肉跳几乎崩溃。
第三招:直接表达家长的意愿
看着彤彤不停的蹦,我想,也许是自己没表明态度?于是,当彤彤再一次蹦的时候,我很认真的告诉彤彤:“彤彤这样做不对,妈妈不高兴彤彤这样做”。看见我严肃的态度,彤彤略微迟疑了一下,但这对彤彤的约束力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没过多久彤彤又开始蹦,并且不断把自己假设成不同的小动物问我:“妈妈,楼下小姐姐不高兴,小蜥蜴还蹦,小姐姐就怎么了?”。对于我给出的答案,彤彤并不关心,即便我说:“小姐姐不高兴。”彤彤仍然会说:“小蜥蜴要是还蹦呢?小姐姐就怎么了?”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特别的无力,无力到我甚至有使用暴力解决这场无望胜利的“战争”的想法。此刻,我更体会到了所有对于孩子实施暴力的家长,大都源于对孩子教育的无助感,也正是因为如此,我认识到出手的那一刻家长就注定了是失败的一方。
第四招: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找个出口,有堵有疏的进行制止。
强压住自己的暴躁情绪,我拉起狂蹦的彤彤小手,对彤彤说:“走吧,妈妈有话和你聊聊。”我和彤彤来到小屋,我抱起彤彤问:“彤彤喜欢小姐姐吗?”“喜欢”“如果彤彤喜欢小姐姐,就应该做小姐姐喜欢的事情,不做小姐姐不喜欢的事情,这样,小姐姐才会知道彤彤喜欢她,对不对?”“恩”彤彤点头,我继续说:“那小姐姐不喜欢彤彤在房间里蹦,彤彤是不是就不应该蹦了呢?”“恩”彤彤继续点头同意。“好,那彤彤答应妈妈,小姐姐在家,咱们就不蹦,好吗?妈妈知道彤彤蹦起来非常开心,对不对?”“对”“那,妈妈和彤彤约定,彤彤如果想蹦,要等小姐姐不在家的时候,彤彤就可以蹦了。下次,如果彤彤想蹦的时候就问妈妈:小姐姐在家吗?妈妈要是说:小姐姐不在家,彤彤就可以尽情的蹦,好吗?”“好”彤彤非常开心的同意了我的建议。
第二天一早,当看见楼下邻居开车出门后,我愉快的对彤彤说:“彤彤,咱们来玩模拟小姐姐在家的游戏吧!”“好啊”彤彤高兴的大叫。彤彤问:“妈妈,小姐姐在家吗?”我夸张的说:“小姐姐不在家。”彤彤立刻满屋狂蹦起来。过一会儿,彤彤又问我:“妈妈,小姐姐在家吗?”我马上小声说:“小姐姐在家。”彤彤立刻停了下来。然后,我不失时机的大声表扬彤彤:“彤彤真是一个懂得体谅别人的好孩子!”看得出,彤彤对自己的表现也非常满意。今天下班回家,我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欢快的对彤彤说:“彤彤,小姐姐不在家,你现在可以蹦,要不,一会儿小姐姐回来就不能蹦了。”彤彤听到我的建议,马上满屋乱蹦起来,大约一分钟后,她跑来告诉我:“妈妈,我不想蹦了。”也许是真的蹦够了,反正今天整个晚上彤彤再也没有在房间里蹦。
彤彤第一次向我“宣战”,这其中的波折经历让我反思,也许世界上就没有完全听话的孩子,那些所谓“听话”和“乖”的概念都是家长臆想出来并期待强加给孩子的头衔,而却很少有孩子会心甘情愿的对这样的“表扬”买账。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可以听话,不是因为家长的管束理由多么正确,教育引导多么深刻,监管执行多么严格。更多的是家长在制止孩子行为的时候,是否替孩子想过解决的办法。要想改掉一个毛病,简单的制止应该是最不可行的,只有真正体会了孩子的感受,了解了孩子需要,为他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口,才可以让孩子更加愿意接纳你的想法。孩子是否听话不是简单的单向行为,需要的是与父母的双向沟通,需要父母开动脑筋和智慧去为孩子提供建议而不是发出命令,关键是要学会理解和体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