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遇一个妈妈,据说她的孩子现在在一所重点高中就读,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说起孩子,妈妈很是自豪的说:“我们从来不用管,这孩子就是这样自觉。”言语中透露出自豪感。原以为这就是我心目中成功的父母楷模,于是,认真的听她聊起了育儿心得。妈妈侃侃而谈自己的育儿理念,首先是完全的放养,对于孩子不干预,任其自由发展。其次,就是家长要完全的尊重孩子的意愿。还有,要尽早让孩子上全托,一周回家一次,可以锻炼孩子自理和自立能力,我家孩子2岁就自己梳辫,3岁自己洗衣服了……”接下来说:“我这种教育方式就有一点不太完美,那就是孩子对我们稍微厉害点儿,上次把我从房门里直接踹了出来。”必须说明的是,说这话时妈妈表情是相当轻松且不以为然的,似乎只是在诉说一个完美艺术品的细微瑕疵。然后继续说:“我家孩子很少叫我妈妈,她现在叫我妈妈,我就浑身不自在,一般她都是直呼我的名字。从小我就不允许她叫简单的“妈妈”“爸爸”,一定要在前面加上名字,比如我叫王方,她就得叫我王方妈妈,叫爸爸则是“刘刚爸爸”。”我很奇怪,问:“为什么不让孩子叫你妈妈?”妈妈回答我:“这样可以多记几个字,锻炼孩子记忆力呀。”不禁诧异,对父母的尊重还不如培养孩子记忆力这件事重要?
然后就想到了前几日看到的一则新闻:北大硕士毕业、在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工作的高才生,竟对远从湖南赶来照顾媳妇和孙子的父母实施家暴,不但打母亲耳光,还把父亲的胳膊咬得鲜血淋淋,对挣钱供其上学的姐姐也是拳脚相加。(新闻背景:http://news.sina.com.cn/o/2011-10-26/042023362403.shtml)


新闻中那个脸上布满皱纹、鬓角白发斑斑含泪诉说痛楚的老父亲、那个穿着残破的衣衫黯然离去的背影让人看后不免心疼,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成人甚至“成才”的父母怎可以落得被孩子大扇耳光、轰出家门的境地。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很难想象一个人连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呢?怎么可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什么是“人才”,所谓人才,首先需先学做人,然后才有资格被称之为“才”吧?!
在当今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中,家长们在成绩中迷失了,过分重视孩子的成绩却轻视了德育教育,往往孩子好坏的评价仅仅源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四二一”独生子女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在六个大人理所当然的付出和心安理得的接受中失去了感恩之心,记得在一个关于《当今孩子不懂感恩》的新闻调查中,一个50人的班级中竟有38人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那天,近七成孩子则认为自己学习好便是对父母的感恩。
这样一种社会现象难道不值得作为父母的我们反思吗?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浓厚的感恩文化,可是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感恩之心却在逐渐远离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在注重孩子文化教育的同时,又应该如果对孩子进行“百善孝为先”的德育教育呢?
教育专家的建议似乎给了我们一些启示:“百善孝为先,孝子的培养应该从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开始。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可见培养孩子“孝”,教孩子学会感恩,家庭教育是最重要和不容忽视的教育环节,结合这样的教育理念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许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家长要发挥示范作用
所谓“上所施,下所效”,家长要做好感恩教育的表率示范,无论多忙节假日要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父母;妥善化解家庭矛盾,父母与祖辈的问题要私下解决好,即便不能解决的非常完美,也严禁在孩子面前提及任何对父母不敬的话语;对于帮助过你的人要由衷的表示感激,对于没有帮助自己的人要善于谅解;让孩子在家长的示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不能替代
对于幼儿来说,不论从情感还是从教育的角度说,任何教育机构或是其它托管人员都不能替代父母的陪伴,只有充分体会过爱的孩子,才会知道什么是爱,在被父母完整的爱伴随下成长的孩子,才真正理解爱的意义。父母要培养孝子,首先要尽到抚养的义务,孝源于爱的自然流露,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情自然产生尽孝愿望。孝不仅是责任,更多的是情感。
3、与孩子划分界限
要和孩子之间有界限,孩子1岁开始行走,到处肆意抓拿家中物品的时候,就应该明确物品归属权,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的东西,爸爸妈妈不同意不可以动”。从明确物品归属让孩子知道即便在家中,即便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做事情也是需要顾及对方感受的,父母的东西未经同意不能随意拿取。
4、教孩子学会感谢
即便是父母心甘情愿的为孩子付出,也不要忘记提醒孩子对自己说:“谢谢”,让孩子习惯于感谢父母,更扩大到感谢身边的朋友。感谢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在长期坚持下形成的一种心理习惯,所以,不要觉得麻烦,对爸爸妈妈的感谢不能省略。
5、引导孩子学会表达爱的方式
在生病的时候不妨告诉孩子给自己拿东西;在自己疼的时候让孩子跑过来吹吹;在某个家庭成员心情低落的时候,其他家庭成员不妨引导孩子进行安慰;鼓励孩子主动表达爱意。通过家长的行为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并在付出后体会收获父母的奖励、亲情的爱抚,从而强化孩子表达爱的愿望,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爱的方式。
6、让孩子学会承担,培养家庭责任感
留一些家庭力所能及的小事给孩子,让她在承担家庭责任中强化自己的家庭责任感。比如:每天回家让孩子负责锁好门;出门时有孩子负责提小包等。
7、让孩子偶尔成为强者,学习照顾他人
放弃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做;甚至可以尝试偶尔扮演弱智,鼓励孩子对家长进行照顾。比如:妈妈找不到家了,宝宝指路带妈妈回家吗?天有些黑了,宝宝要照顾好妈妈啊?
8、给孩子一个小动物伙伴让她照顾
给孩子一个动物伙伴,教会他如何去爱护它们,让她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换位思考,学习爱的责任和义务、体会付出与收获爱的快乐。
在培养孩子感恩教育过程中,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也需要强调学校教育及社会对孩子德育教育的影响。学校老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也要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同时,社会应大力传承并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唯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多的培养出知道感恩、懂得孝礼的德才兼备的真正“人才”来,我们努力并期待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