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用药“标准”是信任的基础
一则让国内父母侧目的新闻跳入我们眼中《医生开禁用药孩子吃后整夜亢奋》,沙坪坝一名3岁男孩在服用医生开的“强力枇杷露”后竟兴奋得一整夜不睡觉,在床上跳来跳去,后来家长发现该药说明书上写明了“儿童禁用”的字样,遂找到医院询问。昨日,该院医务科王科长表示,医院正在调查此事并退回了药费。
新闻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让许多家长在孩子生病用药问题上变得更加纠结,孩子生病是否带孩子去医院,孩子病了是否吃药?如何吃药?如果我们不相信医生的判断,那么做为医疗知识匮乏的家长,我们还能相信谁?难道真的要靠每个家长自己来学习医学知识,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
这则新闻中医生给孩子使用了儿童禁用的药物,应该是儿童用药标准中出现的极端错误,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国内的儿童用药标准问题,国家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是12.9%,新生儿高达24.4%,而成人只有6.9%,中国每天有520人死于不良用药,其中儿童占32%。国内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显示国内医院儿童用药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缺乏儿童专用药剂;成人药按“打折”计量给儿童服用;儿童服用药物计量没有统一标准,仅靠医生简单估算;神化以至于泛滥的点滴吊瓶等一系列问题。
国内儿童用药领域目前存在较多空白,反观其他国家在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方面的许多举措也许值得借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严格规定儿童用药需要按照三个阶段划分,2岁以下不得服用非处方药,服用必须看医生,买药必须有处方,药物都是方便服用的水剂口服药;2-6岁计量相对大些,也基本是水剂;6-12岁可以吃一些丸剂和片剂。而针剂由于风险大痛苦多,则特别要求孩子感冒后,无论多严重,均不建议医生给孩子打针。化学成分很少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才会作为非处方药出售,不良反应较多的抗生素、止痛药则必须要医生的处方方可取药。取药时,药剂师还必须向家长详细交代用药方法、有效期及不良反应等,否则就有被诉讼的风险。法国的儿童药物注重口味,所有的儿童药品都非常美味,很少有儿童拒绝吃药的现象发生。为避免孩子打针的皮肉之苦,他们有一种类似于膏药的麻醉剂,提前2-3小时给孩子贴上,减少孩子打针的痛苦。同时医生有明确的用药计量标尺,严格按照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进行换算,每张处方上都需要注明孩子的年龄和体重。日本为了儿童用药安全,把药剂师引入学校,要求除了药剂师以外,任何医生不得按照处方为儿童供药。药剂师有严重的准入制度,需参加国家统一考试,获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
2010年6月21日,世卫组织发布了首份面向所有国家的《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标准处方集》,处方集提供了有关如何使用240多种基本药物治疗0-12岁儿童疾患的信息。这意味着世界各地执业者可以获得与这些儿童药物有关的用法、剂量、副作用及禁忌症方面的标准信息。
中国的家长们也热切期盼着政府职能部门尽快出台“中国版”儿童用药国家标准,让众多父母在令人失望、不安的社会情绪中对中国儿童医疗重建信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