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育儿博客推荐第67篇

“草莓族”孩子频出教育该怎么办?
-----高三男生压力大跳楼身亡引发教育反思
图/网络
文/芝麻巧巧
听说过“草莓族”的孩子吗?在今天的校园里生活着一大群像草莓一样鲜嫩、柔弱的孩子,他们生活在顺境之中,生活在父母百般的宠爱之下,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和苦难,所以不能抵抗外界哪怕一点点的压力,只要稍微碰碰他们,他们就被挤压破了,情感上、行为上、思想上,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时候,在成人看来不足挂齿的事情,在这些孩子看来却是天大的事情、要命的事情。这种现象非常具有普遍性,我们的教育该怎么办?
以上这段文字来自一个高三男孩的母亲。男孩上小学时比同班的孩子小一岁(当时教委规定孩子7岁入学,小约是6岁上学),小学三年级时又跳了一级,“小升初”时,考上100个孩子中只能录取一个的哈工大附中。小学就已经能独立阅读,并能读故事给其他同学听了,阅读兴趣十分广泛,小说、散文、动漫、哲学、神话……本来,孩子妈妈应该为自己含辛茹苦的培养出当今教育体制下一致认为优秀的孩子而自豪,就是这么一个无论在父母还是旁人看来如此优秀的孩子,却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轻率的用死亡选择了回避,于是悲愤、悔恨交织的母亲写下了上面的这段文字。(相关新浪新闻链接:高三男生压力大跳楼身亡 母亲责怪自己期望太高)
一项关于学生自杀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另外一项调查发现将近1/3的在校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自杀死亡已占至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61.38%。
这是一串让人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一件件悲剧的轮番上演它又反映了如今这些生活在幸福中、捧在手心里的孩子们怎样的一个心理状态:
- 1997年2月20日,贵阳市某中学初二学生李渊在家中自杀,2月28日《贵阳都市报》刊登了这个14岁孩子的遗书,遗书中说:我的成绩从来没有好过,我是一个废物,样样不如别人……
- 2000年7月,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广东省顺德市一初三男生上吊自杀。
- 2000年8月,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女生卧轨自杀
- 2001年11月初,呼和浩特市14岁初中生凯钦因为钢笔水甩在老师身上1次而不是老师说的4次,选择以自杀方式来挽回自己的尊严。
- 2003年11月22日《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梅州市双头中学4名十三四岁的女初中生,因害怕谣言,感觉“生活太没意思了”,集体在宿舍里喝农药自杀。
- 2004年9月2日常熟12岁小男孩小泉(化名)就在上学之前的7点多钟,选择了从6楼自家的窗户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小泉选择跳楼仅仅是因为学习问题受到母亲的批评。
- 2005年4月6日,安徽安庆市某中学一位16岁的初二学生小胡服毒自杀,仅因为没背出古诗遭到老师批评。
- 2005年6月6日高考前一天,有人在枯井中发现18岁的西安长安区某中学高三男生赵某的尸体。后来,人们发现赵某留下的遗书中写到,上次会考没考好,一定考不上大学,实现不了理想。
据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中国已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于是乎,身为父母的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相比我们这些的父母的童年,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不能说不丰富;相比儿女成群的年代,421家庭中的孩子不能说不被关注。但就是这些物质丰富、高度被关注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却多了不该属于这个年龄的悲伤、哀怨。
这让许多人不能不反思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会现象,反思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体制以及421家庭众望所归的关注带给孩子无法喘息的压力。是的,孩子的自杀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于此,但在我们抨击如此恶略的社会现象时,我们也是无力的,因为,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人口膨胀的国家大形式下的竞争压力;虽然我们疾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改变目前教育体制带来的诸多教育问题似乎也并不是马上可以轻易解决的事情。许多时候,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寻求自身的改变在适应中求生存。
提到“适应”,正如文章开始那个孩子妈妈提到的,如今社会,在父母百般的宠爱之下培养了一批“草莓族”孩子,他们缺乏经历挫折和苦难的适应能力,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和苦难,所以不能抵抗外界哪怕一点点的压力,只要稍微碰碰他们,他们就被挤压破了,情感上、行为上、思想上,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让我们这些家长不得不忧心忡忡的自问我们的孩子“草莓族”了吗?作为父母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怎么办?
不如,让我们一起回顾“草莓族”的产生过程,反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被物质填满心灵的孩子
在富养孩子的理念中我们迷失了:我们希望孩子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乐于分享。于是急功近利的提供给孩子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大物质满足。却被这样一个对“富”缺乏标准的错误的理念引入了歧途。时常听到孩子争抢玩具时,家长对孩子说:“宝宝,别哭,回头我们也买一个。”于是,孩子不哭了,自此,孩子相信这个世界上,只要他愿意,什么都应该马上得到,再也没有面对缺乏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夸大了物质满足的幸福感,却忽略了情感满足的重要性。童年的我们,可以在简单的沙包中感受幸福;却不能理解孩子在成堆的玩具中不满的理由。也许,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富养需要的不单单是物质,更重要的情感。相比成堆的玩具和万计的零用钱,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心理的沟通。
2、被家长重重保护的孩子
在疼爱孩子中我们迷失了:我们不希望孩子在成长中经受任何磨难,第一次摔倒,我们剑一般冲过去把他扶起来;第一次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我们愤然冲过去庇护;第一次上幼儿园,孩子受委屈的哭诉让我们严厉谴责老师对孩子不公平的行为。我们一路搀扶庇护着孩子,生怕她的身体或心灵上遭受伤害。于是,孩子没有了自己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勇气,却平添了怨天尤人的哀怨。
3、被希望禁锢思想的孩子
在自我欲望膨胀下我们迷失了:社会对于好孩子的评价标准,让我们急功近利的追逐着,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乖、听话。时常说:“宝宝,是最乖的好孩子。”再大一些,我们像孩子固化一种概念:“学习好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父母可以接受孩子不刷碗、不收拾房间、不承担家务,但唯独不能接受学习上亮红灯”。时常,我们告诉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却没有告诉孩子,即便是社会的底层,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仍然可以收获幸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向好孩子出发的刻苦之路,许多时候,我们急功近利的强调结果,可以完全忽视孩子努力的过程。无形之中,家长把属于社会、家庭的压力全部转给了孩子,压力在孩子内心内化形成了一个无法看清的心灵黑洞。
当我们这些家长提出“草莓族”孩子频出教育该怎么办的问题时,也许反思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让我们反思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和培养孩子?相对充足的物质满足也许充实的情感给予更重要;相对寸步不离的保护也许适当的摔打更重要;相对高官、名人、科学家这样的宏伟目标,也许一个脚踏实地健全的人格更重要。
文章结束的时候,想借用二战时出任太平洋战区总司令、著名将军麦克阿瑟写下的题为《塑造我儿子》的祷告词。希望孩子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深刻地认识生命,同时珍惜并淡定的生活!
上帝!恳求你教导我的儿子,
使他在软弱时,能够坚强不屈;
在惧怕时能够勇敢自持,
在诚实的失败中,毫不气馁;
在光明的胜利中,仍能保持谦逊温和。
教导他笃实力行而不空想,
引导他认识你,同时也认识自己;
这才是一切知识的基石。
我祈求你,
不要使他成为安逸、舒适之徒,
求你将他置于困难、艰难和挑战的磨炼中,
求你引导他,使他学习在风暴中挺身站立,
并学会怜恤那些在重压之下失败跌倒的人。
求你让他有一颗纯洁的心,
并有高尚的目标;
使他在能指挥别人之前,
先懂得驾驭自己;
当迈入未来之际,永不忘记过去的教训。
在他有了这些美德之后,
我还要祈求你赐给他充分的幽默感,
以免他过于严肃,还苛求自己。
求你赐给他谦卑的心,
使他永运记得,
真正的伟大是单纯,
真正的智慧是坦率,
真正的力量是温和。
如此,我这做父亲的,
才敢低声说:我没有虚度此生。

本文被5月24日哈尔滨日报第十版头题采用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电子版(点击进入)




芝麻巧巧
现为新浪育儿博客“孕期”组的管理员,欢迎各位亲们有备孕、孕期、分娩及月子相关博文点击进入本博《育儿博客首页“孕期”文章自荐说明》在文后跟帖自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