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2008-10-10 11:07:23)
标签:
养生饮食低血糖摩尔 |
分类: 岁月随笔 |
转糖尿病的一些资料:
血糖就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其他各种糖类,如果糖、双糖、多糖都只有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之后才能称之为血糖。正常人体的血糖浓度同样也是处于稳定和平衡之中的。一旦平衡被破坏,如血糖异常升高,就回会出现糖尿病。
血糖的正常范围是空腹在3.9~6.1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小于7.8mmol/L。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调整其血糖水平,使其不超过上述范围。但在疾病情况下,血糖超出(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就会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
当血糖明显升高到某种程度(如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
mmol/L),既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就称之为糖尿病。
如果血糖轻度升高,虽已超过正常范围,但仍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空腹血糖在6.2-7.0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时,即为一种过度状态,称之为糖耐量减低(IGT),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糖尿病的危险信号。及早重视,可防止其发展为糖尿病。
血糖是指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血糖值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糖类就是碳水化合物,正常水平的血糖对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是极其重要的。正常血糖在一定范围中波动,空腹血糖3.4-6.2毫摩尔/升(60-110毫克/分升),饭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葡萄糖是人体所必需,但血糖的过高、过低都将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甚至是终身的、致命的,因此保持适当的血糖浓度,才是机体所需要的。下面就谈谈高血糖和低血糖对人体的影响。
(一) 高血糖
高血糖是否对人体有好处呢?应该说短时间、一过性的高血糖对人体无严重损害,人体在应激状态下或情绪激动、高度紧张时,或一次进食大量的糖,都可出现短暂的高血糖,随后,血糖水平会在机体的各种调节下逐渐恢复正常。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常见于糖尿病,本病是因为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使机体全身各脏器及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常见的有:
(1)血液中血糖浓度很高,但是缺乏胰岛素,血糖不能进入靶细胞被利用,组织细胞中缺乏葡萄糖,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
(2)全身广泛的毛细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红细胞不易通过,组织细胞缺氧。
(3)肾脏出现肾小球硬化、肾乳头坏死等。
(4)眼底视网膜毛细血管出现微血管瘤、眼底出血、渗出等。
(5)神经细胞变性,神经纤维发生节段性脱髓鞘病变。
(6)心、脑、下肢等多处动脉硬化。高血糖常伴有高脂血症,冠状动脉、脑血管及下肢动脉硬化比一般正常人发生得早而且严重。
上述的病理改变将使机体出现各种各样的糖尿病合并症,从而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严重者致残、致死。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及时治疗。
(二)低血糖
低血糖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突然降至2.8毫摩尔/升(50毫克/分升)以下,产生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脑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由于血糖快速下降,病人常有饥饿感、恶心、呕吐、软弱、无力、紧张、焦虑、心悸、出冷汗、面色苍白、手足震颤等;当血糖进一步下降,病人可出现精神恍惚、嗜睡、抽搐、昏迷;长期而严重的低血糖可引起脑部受损,如昏迷6小时以上,可造成不能恢复的脑损害,进而引起死亡。
低血糖最常见的病因是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过量或使用不当所致;老年糖尿病人即使病情稳定,未经治疗,也容易于午饭前或晚饭前,出现低血糖反应。
对于低血糖的预防,首先,注射胰岛素后30分钟内要进食,当活动量增加时,要及时少量加餐,外出办事要注意按时吃饭,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病人也应及时加餐;其次,注射混合胰岛素的病人,特别要注意按时吃晚饭及在睡前要多吃些主食或鸡蛋、豆腐干等;第三,随身携带一些糖块、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应用。
当低血糖急性发作时:
1、反应较轻、神志清醒的病人,用白糖或红糖25-50克,用温开水冲服或喝其他含糖饮料;稍重者吃馒头、面包或饼干25克,或水果1-2个,一般10分钟后反应即可消失。
2、低血糖反应较重,神志又不很清楚,可将白糖或红糖放在病人口中,使之溶化咽下;或调成糖浆,慢慢喂食。如服糖10分钟仍未清醒,应立即送附近医院抢救。
3、对低血糖昏迷的病人,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毫升,并给予吸氧,很快就可见效,或肌肉注射高血糖素1毫克,15分钟内意识应清醒。清醒后必须给病人服糖水等,预防下一次反应性低血糖。
饮食治疗的目的和原则
现代医学证明,正常人在饮食以后,随着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多,从而使血糖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因此,不会发生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不能在饮食后随血糖升高而增加,不能起到有效的降血糖作用,于是血糖就超过正常范围。此时,若再像正常人那样饮食,不进行饮食控制,甚至过度饮食,就会使血糖升得过高,并且会对本来就分泌不足的胰岛组织产生不利影响,使胰岛功能更加减退,胰岛素的分泌更加减少,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所以,对糖尿病人要合理地进行饮食控制。
饮食疗法是各型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糖尿病最根本的治疗方法之一。不论糖尿病属何种类型,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是否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都应该严格进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对肥胖2型的糖尿病患者或老年轻型病例,可以把饮食疗法做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适当地配合口服降糖药,就能达到有效地控制病情的目的。对1型糖尿病及重症病例,亦应在胰岛素等药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控制饮食,才能使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并防止病情的恶化。所以,饮食疗法为糖尿病的基础疗法,必须严格遵守。
1饮食治疗的目的
(1)减轻胰岛负担,使血糖、尿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值,并防止或延缓心血管等并发症 的发生与发展。
(2)维持健康,使成人能从事各种正常的活动,儿童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3)维持正常的体重,肥胖者减少热能摄入,可以改善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消瘦者又可使体重增加,以增强对各种传染病的抵抗力。
2饮食疗法的基本原则
因类型因人而宜,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对1型肥胖型糖尿病病人,首先的任务是减肥、降低饮食中热能的摄入量。必须坚持严格的饮食控制,给予低热量饮食,使体重降低,达到理想体重。要求食物中减少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一般随体重减轻,病情即可改善,症状即可好转。对1
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消瘦患者,饮食限制可适当放宽,碳水化合物不可过低,以保证正常生长发育,达到理想体重。同时,还要掌握好饮食与胰岛素及活动量三者的关系,根据活动量的增减,灵活调整胰岛素的用量、饮食和餐饮。
(1)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分次进食。对糖尿病病人要严格计算每日所需要的总热量,按总热量定时定量分配饮食,不可任意增加饮食。同时还要注意少食多餐,分次进食。特别是1
型糖尿病病人,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总热量不变的前提下,应定时加餐、可分为每日4一5次进餐,这样既可改善糖耐量,又可防止低血糖。
(2)合理调整三大营养素的比例,以适应病情的需要。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调整,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人体正常的需要,不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为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并发症,对动物性脂肪也要严加控制,蛋白质要足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要适当放宽,以符合生理的正常需要。对碳水化合物即糖类食物不可限制过低,以防因能量不足动用脂肪而使酮体增多,出现酸中毒。现在一般主张提高糖类、降低脂肪、足量蛋白质,富含纤维的饮食结构。
(3)增加食物纤维,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食物中要适当地增加纤维的含量,以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健康的恢复应尽量用一些吸收慢的食物为主,除非病情需要或发生低血糖,一般不用迅速吸收的糖类食物如白糖、葡萄糖等,以防止血糖迅速升高。
(4)饮食营养应全面,不可偏食,为了达到正常的生长发育,完成与健康人相同的社会活动与工作并维持标准体重,必须进食足够的热量和必要的营养素。不可偏食,以免影响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除了糖、脂肪、蛋白质这三大主要营养素之外,饮食中还要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电解质)和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和物质的需要量虽然不多,但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特别重要一般可从蔬菜类食品中获得。
3.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为了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必须适当节制饮食,积极控制总热量,使总热量既有利于治疗,又适应生理需要。也可按以下公式简单地计算标准体重(简称标体):
粗算;标体(公斤)=身高(厘米)-105
细算;标体(公斤)=身高(厘米)-100×O.9
女性标体较以上结果再减去2Kg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者为肥胖;低于20%者为消瘦。在±10%以内者为正常;超过10%者为超重。
血糖的正常范围是空腹在3.9~6.1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小于7.8mmol/L。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调整其血糖水平,使其不超过上述范围。但在疾病情况下,血糖超出(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就会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
专家认为,运动的好处有以下几方面:
·能够增加热量的消耗,减轻体重。
·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
· 降低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减少心脏血管疾病的罹患几率。
·松弛情绪,有助睡眠。
·减少高血压发生的几率。
选择简单、方便项目
运动的项目最好选择简单、方便,不需要特殊设备的项目,运动的强度则因人而异,一般宜从低强度运动开始,再逐渐进入中等强度运动,如散步、柔软体操、慢跑、爬楼梯、登山、太极拳等。但是,避免做剧烈运动。
在运动时间方面,专家认为,每次最好是维持在20至30分钟,同时,最好是在饭后1至2小时。不要空腹运动,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血糖药物后。运动时如有胸闷、心悸、流冷汗、头晕、心跳不规则、脸部发白,应立即停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