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岁月随笔 |
“最想问什么?”我的心里一动,似乎没有看懂,然后又用脑用心一字不漏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最想问什么?”大脑仍然是一片空白,我迅速地收集着关于父母的全部信息,企图梳理出一个清晰地脉络,寻找出一个提问题的方向,可却仍然不得要领。
中午,与几个朋友小聚,我便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本来有说有笑的饭桌突然沉寂了,这些平时伶牙俐齿才思敏捷把采访对象逼到墙角的老记们面面相觑。
“问三个最想问的问题?”
“问父母?”似乎每个人都措手不及。
良久,终于有人打破了沉默。
“我母亲一生精明能干,而我的父亲却老实木訥,我总觉得,”他停了下来,“我总觉得他们走在一起是个错误,我一直想,问问我的母亲是否爱过我的父亲?” 关于父母的情感世界可能是曾经困扰过我们每个人的问题,他们如何相识?是否相爱?共历人生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们是不悔?还是另有缺憾?
“其实,自从父亲去世后,我特别想问问我母亲手里到底有多少钱,”听她说到这儿所有的人都愣住了,因为她生活富足,不是惦记父母家产的那种人啊,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看着大家不解的样子,她又断断续续地说:“我只是想知道,我该准备多少钱,能让母亲安享晚年。”
每个人说出问题的时候都那么艰难,那么迟疑,那么不确定,而且没有一个人问出了三个问题,完全没有了老记们平日的职业风范。
本来挺轻松的一顿饭,却被这个不经意的话题一下子弄得沉重起来,沉重的或许不是问题的本身,而是它映射出了我们每个人心里的盲区,那个从来没有被点亮的角落。
在我们儿时,觉得大人的世界是我们无法企及的;等到我们长到和父母一般高的时候,却不自觉地在我们和父母之间挖了一条沟,理所当然地阻断了我们通向父母内心深处的路,并从此自顾自地长大成人,建家立业,如今,当年已不惑的我们有了足够的阅历的时候,我们却依然忽略了和父母精神上的对话。
当我们担心父母的健康嘘寒问暖的时候,当我们节前假日提着大包小裹回家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已经尽到了儿女的孝道,已经做得足够好,可是,当我们面对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三个问题时,却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竟从来没有了解过自己的父母,从来没有走进过他们的精神世界,在他们的一生中,他们的欢乐,他们的悲伤,他们的爱和恨,他们的遗憾和梦想,我们都不曾知道,那么,除了知道他们赋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又知道多少?
不知为什么,“最想问父母的三个问题?”像悬在我面前的一面镜子,久久地拷问着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是不是过于物质?那么他们精神呢,在人生的晚景谁来帮助他们了却心中未了的心愿?谁来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谁来呵护陪伴他们孤寂的灵魂?
爱父母不仅应该是物质的,更应该是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