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反思”(Reflexion)概念?
作者王树人|节选自《思辨哲学新探》|人民出版社 1985年
反思是一种间接性的思维方式,黑格尔把“同一”、“区别”和“矛盾”作为“反思规定”或“本质性”。为了把握这些“反思规定”或“本质性”,有必要先弄清楚“反思”概念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反思”,黑格尔指出,“本质自身中的映象是反思”(黑格尔《逻辑学》下卷
第8页)。在这里,首先须要弄清楚「本质不同于存在」的特点,然后才能进一步说明“本质自身中的映象”。在黑格尔看来,本质不同于存在的基本特点,就在于「本质是对存在的直接性的扬弃,提高到间接性」。比如他所指出的,“本质是扬弃了的。它是「单纯的自身等同」,但在这种情况下,它是「有之范围的一般否定」。这样,本质就与直接性对立,它是从这样的直接性变出来的,而且直接性在这种扬弃中保存和维持了自己”(黑格尔《逻辑学》下卷
第8页)。
那末,所谓“本质自身中的映象”又指什么?
从黑格尔上述的诊断里,还是不太容易理解他所说的“反思”。这当中的困难,就在于黑格尔的论述是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三者的统一体。
首先须得指出,他硬把「认识本质的过程」当作「客体发展的过程本身」。正是这种神秘的唯心主义颠倒,造成了理解的困难。因此,必须识破并揭穿他的这种唯心主义颠倒。也就是说,必须抛弃他这种本体论的虚构。经过这样的批判分析,继而再从认识论和逻辑方面看,黑格尔关于“反思”的上述诊断,就不仅包含着合理内容,而且相当深刻。
它集中表现为,「黑格尔揭示出本质的认识,是对存在的认识的扬弃;是从直接性认识上升到间接性认识」。这种间接性认识的形式就是“反思”。这种“反思”既是本质认识的过程,也是本质认识的方法。它是一种具有否定性的映象的运动,而且“反思”概念所显示的运动,不仅是本质的“自己运动”,同时是向本质自身内部深入的“无限运动”,这种运动,不是那种没有质变,没有转化,没有飞跃的机械重复的运动,而是经过「辩证否定」的环节,向着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本质“变和过渡”的“无限运动”。
即使在取得作为“直接反思”的映象这种运动的过程中,或者说在达到尚属粗浅的本质的运动中,也是经过否定或质变进行的。如黑格尔所说,“进行反思的运动则是作为「自在的否定」那样的他物;这种否定只是作为自己与自己相关的否定时,才具有一个有。或者说,正是由于这种对自身关系的否定的否定,所以才有了一个作为「否定的否定」,它作为这样一个东西,即「在其被否定中具有其有」,即作为映象(黑格尔《逻辑学》下卷
第14-15页)。”因此,反思运动的实质,用黑格尔一句晦涩然而意义深刻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从无到无并从而回到自己本身的运动”(黑格尔《逻辑学》下卷
第15页)。
早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就说过,“通过这样的运动,纯粹的思想就变成概念,而纯粹思想这才真正是纯粹思想、自身运动、圆圈,这才是它们的实体,这才是精神的本质性(Geistige
Wesenheiten)。”(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
第22页)
由此可见,本质“自身运动”和通过辩证法的否定深入自身的“无限运动”,是理解“反思”概念的基本线索。只要抓住这个线索,对于黑格尔在划分“建立的反思”、“外在的反思”和“进行规定的反思”时所作的晦涩表达,就没那么困难了。
实际上,黑格尔通过这“三个反思”所阐述的,不过是他的“反思运动”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三个阶段的三种形式。黑格尔把“建立的反思”,一回儿称为“回归那样的直接性”,一会儿又称为“反思”“自己的回归和否定物”,反来复去,也不过是说,这时“反思”运动所达到的结果还处于初级本质阶段,所得到的本质认识也比较浅薄。
黑格尔所谓的“外在的反思”,则是指“反思运动”仍然没有超出“直接物”或初级本质的界限,因此认识也比较肤浅,没有真正深入本质自身。在黑格尔看来,只有“进行规定的反思”,才表现“反思运动”真正深入到本质自身,或者说达到本质认识。因为它使“反思”成为既是否定本身,又是“自身反思”。只有此时,“反思”才经过否定之否定,曲折地或“圆圈”式地深入本质自身。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反思的方法在理性认识过程中能够完成一次次的飞跃?黑格尔认为,这是由反思的性质所决定的,在黑格尔那里,一切客体的基础都是概念,而方法正是由这种客体的本性所决定的。即是说,方法不是从外边强加给客体的,而是由客体决定从而是适合于客体的。一言以蔽之:它是由被认识的「本质自身的否定性」所决定的(慧田哲学注:只有自己否定自己才能飞跃自己,用邓晓芒的话说就是“自否定”)。回到黑格尔在文章开头的话来说,就是“本质的否定性即是反思”。
这就如同剥笋一样,剥一层就是一次否定,也就是一次飞跃,从而就是向本质的一次深入。(小疑问:笋是别人剥它,剥哪里和不剥哪里都是别人说了算,是不是就成了“本质自身的他者否定性”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