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慧田哲学
慧田哲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91
  • 关注人气:1,2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详解黑格尔的「外化」和「异化」

(2016-04-24 18:37:20)
标签:

黑格尔

外化

异化

分类: 西方哲学
编者注:本文来自博友“闲叙余恨”撰写,并授权慧田君转发;慧田君刊载此文仅用做学习交流分享,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经典哲学公号「zhexue-ht」。

在谈论黑格尔的异化概念之前,有必要先来看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对肯定和否定的定义以及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论断。

因为在黑格尔那里,外化和异化,以至于概念的运动,无非都是意识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在有关意识的章节里,黑格尔认为,感性的具体存在物,只有作为概念存在于意识中才能获得具体的规定性,才是真实的存在。

一个事物,一个现象,虽然客观的存在着,但它如果不和人的意识发生关系,就不能构成知识,只是一个自在物,而并非是真实地存在着。

当对象作为概念进入意识,意识根据对象的具体存在方式,从“共相”和“个性”两个方面给对象作出具体的规定,比如,盐和糖,盐不同于糖,虽然都是结晶的,都是透明的,但味道不同,化学结构也不同。

于是,物也就成为具体的被意识认识了的存在物。因此,所谓具体的存在物,就是一个能在概念中和其他存在物相区别的存在物。

但物的规定性不是从自己本身中得出的,而是在与它物相区别中通过比较得出的。因此,物的规定性,或者说一个物的本质,存在于另一个它物中。

植物是通过和动物的不同属性来定义的,灌木是通过和乔木的不同的属性来定义的,等等。

因此,规定性既是肯定又是否定。它肯定了此物,同时也潜在的肯定了一个它物。因为只有从与它物的区别里才能辨别此物的属性,此物的所谓规定性也是对它物的肯定,肯定它物的同时也是对此物自身的否定。

黑格尔的否定并不是纯粹的否定,而是一种“扬弃”,是在肯定基础上的一种否定,是概念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因而,此物自身的肯定是对自身的扬弃,对它物的否定又是对它物的扬弃,因而也是对此物自身的肯定和归复。

如是,一物的肯定的规定性,同时也是对它物的否定的规定性,一物的肯定,既是对它物的肯定也是对自身的否定。

物的具体规定性只是存在的一个环节,物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从关系。上依赖于下,下依赖于上,它们转化为更高一层次的概念——位置,再转化为空间,再转化为……

把肯定和否定运用于概念的发生和运动过程,就有了黑格尔所说的“外化”和“归复”。不妨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随便摘取一段有关外化和异化的段落,来看看他是怎样运用否定之否定来描述外化过程的。

精神或者概念“它外化它自己,在这种外化过程里把自己建立为对象,或者说把对象建立为自身,自我意识同样又扬弃了这种外在化和对象化,把它收回到自身中,因而在它的异化里就是自己本身,这就是意识的辩证运动”。

多少有点读“天书”的感觉。从否定之否定的角度看,天书其实也不难懂。黑格尔的意思是说,意识最初只是精神抽象空虚的存在状态(不管是人类的意识还是个人的意识),当意识把对象纳入自身,也就把对象看作是自己,意识外化为一个具体的存在。

它外化了,并通过外化丰富了自己,充实了自己的内容,意识也因此变得饱满。接着,意识把对象从“共相”和“个性”两个方面把对象消化在自己的精神内容中,定义它,规范它,认识它。于是,意识便又从对象中返回到自身。

对于意识而言,外在化的对象就是意识本身,事物的本质既不在对象里,也不在人的意识里,而是存在于对象与意识的统一里。

在这里,意识不是绝对的存在,对象也不是绝对的存在,无论是意识的外化,还是意识的回归,都是精神辩证运动的环节。

在外化的过程中,第一个否定,意识外化为对象,第二个否定,对象被充实到意识里,变成意识的内容,意识的对象变成了意识本身,精神就是这样辩证地运动着。

虽然黑格尔用了异化一词,但这里并没有异化,没有意识和自己的疏远化,也没有对象逐渐远离自己的规定性,只是外化和精神的回归,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完美的辩证运动。

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这样精辟的论述随处可见,由于出现的频率过多而变成了陈词滥调。黑格尔用否定之否定演绎概念的演变和精神的运动,从有到无,从质到量,从感性到绝对观念,只是不过更换了一下主词和宾词,而连接词永远是否定之否定。

同时《精神现象学》一书,经常混淆外化和异化的区别,在外化的概念范围内使用异化一词。象“自我意识扬弃了外在化和对象化,把它收回到自身中,在它的异化里就是自己本身”,此时,异化只是精神辩证的运动的正常环节,是在外化的意义上使用异化一词。

那么,什么才是异化呢?黑格尔写道,当“意识面对着自己,变成了谜,它的活动的结果,在它自己的面前,不在是它的活动了”,当意识发现自己的对象,并不属于自己,而是从别的地方接受过来的东西,受另外一种自为的存在和意志的支配时,异化也就发生了。

换言之,当意识在对象中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种和自己异在的对立的存在时,当意识通过外化回归自己的道路被阻断时,当第二个否定不在发生了,对象不再能成为意识的内容时,异化才会发生。

再假设一下,假如人把自己送进了太空,在没有星系坐标的参考下,不知道自己是倒立还是横卧,此时,他只有一个参考坐标,就是自己的身体。但面对一个混沌的现实,除了自己的坐标以外,他似乎没有权利对空间作出上下左右的区分。

他的意识被混沌的对象阻断了,面对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多的没有方向的现实,意识自身也陷入混沌,于是,异化也就发生了,意识无法回归自己而在现实前茫然失措。

换一个更简单的说法,当意识不能辨别现实中具体的存在物了,也不能把现实中的存在物化作概念吸收到自己精神里的时候,异化才会发生。

这里有一个问题,世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是人的对象化,不可辨认的东西来自那里呢?自然界的存在物不难辨认,而人类自己的创造物却形象模糊。虽说“社会是人类的自然”,但人类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创造了些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创造的含义。

“原子弹”大概是人类最莫名其妙的创造物了。所以,人的创造物经常处于和人对立的状态,以至于人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陷入混沌和异化之中。

那么,异化发生的具体途径又是什么呢?黑格尔有关“苦恼意识”的分析,很好地描述了异化中意识的苦恼状态,苦恼既是异化的结果又是异化发生的具体过程。

当意识发展到自我意识,意识的对象也就不仅是外部世界了,自己的意识,他人的意识和意识本身都成为意识的对象,此时,意识面对的是自我和精神。

意识要在别的意识(他人)中才能获得满足,要在自我和精神的和谐中才能获得满足,而在一个外化的世界里,意识难免要陷入对立和苦恼中。注意,并不是必然。

自我意识有独立和依附两种特征。独立的意识是主人意识,依赖的意识是奴隶意识。从抽象的角度看,最初的自我意识都是独立的,每个独立的意识都想把对自我的确信提高到真理的地位,但面对现实中的,意识中的,强大的否定力量,独立意识很容易变成奴隶。

奴隶从他出生那天起,便被主人统治着,他只能在主人的命令和支配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离开了主人的支配便意味着自己的被抛弃和死亡。

主人否定的力量让他感到恐惧和敬畏,只能用忠诚的顺从和尽心尽力的服务来消解恐惧,并把恐惧变成自己劳动的动力和存在的证明,注意,是对主人而言的存在,奴隶只感觉到自己变得越发渺小和微不足道。

这个主人也是异化了的,只是一种纯粹的否定力量,这个否定的力量可以是暴力,可以是法律,也可以是信仰。奴隶对主人的依附,基督徒对上帝的依附,以及基督徒的“工作伦理”都浸透着这种否定的奴隶意识。

奴隶只看到主人的荣耀而无法感觉自己的存在,不要说什么对象化了,奴隶所有的辛勤劳动都被主人作为享受而彻底消费掉。奴隶意识是一种依附形态下的,被迫的异化,是盲目和不自觉的异化。

自我意识面对精神,本应该变为一个思维着的自由的自我,但主人与奴隶的分裂让人陷入苦恼。人们把那些不变的永恒的被公认的东西看作是真理和世界真实的存在,而把自己看作变化着的非本质的东西。

人面对的是一个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存在,人失去了自己的对象,不但不能在对象世界里辨认自己,而且感到无尽的无奈和自我的丧失。

当自觉的意识力图超越不变的本质,并且在不变当本质中看到了自己,象“康德”所说的,人只执行“道德的绝对命令”,在道德的本质中融化自己,苦恼似乎也就应该消除了。

遗憾的是,融化于本质的念头,并不能让人在自己的行为中理解真理和上帝存在的意义,人们对于真理和上帝的态度只是虔诚的,而不是思维的,他在执行,却不理解命令的含义,当他试图把上帝的本质移植到自身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希望被上帝承认的人,彼岸(本质)永远遥不可及。

如果他是一个有理性的人,他会思考,我的所作所为有多少和真理与上帝意志一致的地方?具体的爱中究竟有多少爱具有本质的性质?在具体的行为方式里,只要人还没有和上帝和解,没有把自我和本质统一起来,人就会感到本质离自我越来越远。

假如,人在极端悲观的情况下把本质看作是虚无,人面临的一切都会在瞬间化作废墟,人只能变得更加琐碎和无意义。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存在都被玷污,人就象下水道里的蠕虫,不停地在污垢中蠕动。

如是,人也就彻底地异化了。这是一种试图和真理与上帝和解而不能的异化。比奴隶的异化更加可悲。

这就是黑格尔的异化。异化又如何解决呢?人只能以本质为中介,否定自己,牺牲自己,真正地在本质面前“外化自己”,把自己作为一个事物,一个对象,一个明知道被欺骗,却甘心被欺骗的存在者。放弃自我,也就自在地消除了苦恼,在苦恼中享受幸福!

真是有些不可思议!其实黑格尔想说的是,在自我意识里,异化是不能克服的,人只有抵达了理性的此岸,在绝对知识里,异化才能被消除。只有哲学家用批判的武器才能解救人类。

小结:

1,人类的认识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每次否定都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从意识到外化和对象化,再回到意识的过程。

2,当人类的自我意识也作为被认识的对象,意识本身成为人的对象,对象化往往是被歪曲的,人会因为屈从于自己创造的“本质”,而不能在对象中辨认自己,于是,异化也就发生了。

3,异化有两种,一是奴隶对主人的服从,奴隶只能在主人的意志里看到自己的存在,在敬畏和服从中认识自己和真理与上帝,是一种依附形态下的,被迫的异化,盲目的和不自觉的异化。

4,当人试图在存在的本质中辨认和识别自己,试图和本质保持一致,人会发现本质和自己越发地疏远。假如本质是真实的,人永远也不会达到本质,假如本质是虚无的,人的一切都会随之丧失意义。

5,只有在绝对知识里人才能克服异化,并且一定会克服异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