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现实: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偏差和偏见
(2016-03-07 11:03:14)
标签:
未知偏见认知 |
分类: 西方哲学 |
这是一篇思绪良久的文章,也是从知乎上的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回答中得到的灵感。
这幅图是描述我们的认知偏差,
对未来发展速度的估计,是基于过去或者现在的发展速度而得出的结论。
此图告诉我们,人类的认知是线性的,因此「不能正确认识未来的发展速度」。该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给上述结论提供论据支持:
“我们通过自身的经验来产生世界观,而经验把发展的速度烙印在了我们脑中”。“但是如果我们是真的从历史规律来进行逻辑思考的话,我们的结论就应该是未来的几十年将发生比我们预期的多得多的变化。”(原图不po了)
我现在就想从原文章所认为的「人类的认知有偏差」这一观点入手,进一步讨论经验、知识是否可能;我们怎样看待未来、预测未来;以及我们应当有一种怎样的世界观,等等一系列问题。
先说“人类的认知是线性的,是慢于实际情况的”这一段落论点所提供的论据是:
1.我们通过自身经验产生世界观,我们靠这个经验去判断「未来发展的速度」;
2.我们从历史的逻辑来进行思考,即:人类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并且以前的人对当时发展速度的判断是慢了的。
第一点,可以理解为,世界给了我A,大脑生成的经验是B,我用B再去判断,一个是A已经不是当时的A,第二,这个B可能是错的,是人类的认知偏差,这一点在统计上或者心理学领域都有所涉及。
第二点,历史的逻辑,是不是属于我们经验的范畴?如果是,原文章提出,用历史规律的逻辑来看,「未来发展一定越来越快」,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历史规律是人类抽象出来的经验,那么,对未来,根据过去的「经验」,是否可以准确地预测?
上述问题可能的回答有如下几种:
一、不能预测,经验是假的,这里是确定的、否定的答案;
二、可以预测,但是不知道精确的数字,比如2017年中国的GDP,这里也是确定的答案:我们对未来是不确定的;
三、不知道能不能预测未来,这种情况,就是对「未来」这一不确定的事情,怀有「不确定」的态度。
前两者很好理解,本文着重讨论第三点,即,未知的不确定性,关于不确定性(uncertainty),我们有以下几种划定范围。
1.已知的未知(known
uncertainty),比如我们探测的银河系的九大行星,是否还有其他行星存在?火星上是否有水(我们知道,我们「总有一天」会探索出来,所以是「已知」的「未知」);
2.未知的已知(unknown
certainty),比如我们初中升学前,不知道谁将会是我们的同学,但一定有人会是我们的同学,「未知」代表着「不知道谁是同学」,已知是「一定有同学」(除非你决定辍学);
3.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certainty),比如,时光退回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的英国不知道自己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敌人,也不知道遭遇战之后国家格局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里,英国面临的,就是「未知」的「不确定性」。
关键的问题就来了:我们不能用我们自身的经验去判断发展(由于认知偏差等),那么我们到底能不能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呢?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从历史规律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有用的知识」,那么它就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否则,我们总结它只是自己的自娱自乐罢了。
人类知识何以可能?这个问题在哲学家那里都探讨过了:真理有经验真理和必然真理,我们给知识的两个预设,怀疑论者就可以说:我们不能认识世界。
康德这时候站出来,说,你那知识的两个的预设,以及发展出来的怀疑,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的经验是经验世界的一部分,不能用这个经验去判断,是不是有物理世界,这就相当于你自己在自己发展出的世界,自己堆泥巴玩,他提出的这个是「先天综合判断」,进行怀疑论的批判。
后来由于工业革命,科学的地位渐渐显现,科学能够帮助人们更能更好地生活,所谓“真理”朝向哪个方向。
然后一些比如符合论,不能够挑战怀疑论;再后来,人们逐渐从对真理事实的把握上,转向对真理信念的选择偏好上,一个是融贯论,一个是实用论,真理是“合理的”,就意味着它对我们有好处,那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再后来就是克尔凯郭尔的主观真理,说你要提出系统性的阐释,哪怕你是跳大神,你跳的让人心悦诚服、无可批判,你就是胜利的。
那么关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给出的答案是:1.实用主义好;2.怀疑论你不能完全驳倒,深究世界以及知识的可能性及本质(是否存在),这个目前做不到。
那么历史规律是经验的一部分,能不能帮助预测未来呢?我的回答是:
第一,历史规律有点像统计科学,它完全是可以帮助克服个人的认知性偏差,实现对整体的更接近正确的把握。
第二,
经验可不可以为我所用,可以,但是这是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的东西,黑天鹅只需要出现一次就可以让白天鹅的理论被颠覆(运用一下类比的思想)。
这是一个需要时时刻刻提防着的东西;我知道我用的这些有一天会被证伪,但是目前还没有,而它目前确实能对我有帮助,所以我灵活地运用它。
然而我知道它有一天将会被证伪,我也不知道是哪一天;这时,就需要一种批判的精神、一种需要去尊重历史经验,但是也是知道,未来是未知的(Unknown)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这样的一种精神。
那么对我们的世界观如何塑造呢?我们已经知道,经验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证伪,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十年后;这就要求我们拥有这样的心态:
即拥抱变化,拥抱未知,拥抱可能迎来的修正,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变化」。
那么,如果我们保持着这样的一个心态,会有什么是恒久的吗?我们失去了「恒久」,心灵会接纳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能的解答是:
其实没必要为这个思虑而担心。以人类的发展速度、变化的节奏,几乎不需要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某一天的发展速度,不像上面讲的那样变快而是变慢了呢?那就更不需要去思考这样的事情了:
)
最后,除了上述问题,还有没有相关的可以指导生活的其他结论可以在这里表露一下?关于未来可不可以预测这一主题,可以在这里做一个表述:
如果我们到这里可以说,我们对未来,没有什么知识可以用;如果我们下了这样一个结论,那么就很危险:现有的经验、知识,不能帮到我们什么,因为会被证伪,却不可以被证实。
克尔凯郭尔这里说,只要有自己相信的,“主观真理”,并且你还得把他系统性地解释出来,那么,你不知道真理,不了解世界,不知道知识是否可能,也没有关系。
可是,我们希望知道的是,我们对未来,确定性的把握,究竟有多少。答案是: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对未来的把握究竟有多少。
怀疑主义否定了认识世界的可能;科学对人类生产力提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就应该推崇、追求;知识的合理性要求我们对我们有好处的就应当是合理的,不需去追问真理的事实究竟是什么;实用主义说对我有帮助就是好的。
比如美国著名的投机大鳄索罗斯,“索罗斯在书中有意无意地回避了理性和非理性的争论,他强调人类认知的缺陷,以及由于这种缺陷,认知和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的差距。
于是,我们经历的是自我相关(self-reference),在一种不确定性之中,迂回与认知和现实之间。”
索罗斯所强调的,是认知和现实之间总存在偏差,否定了我们完全认识世界的可能,只能在认识世界和修正中迂回,而本身索罗斯也是美国的成功的投资大师,与美国20世纪推崇的“实用主义“有不谋而合之处,他也在通过对市场共识及市场表现之间的偏差理解,寻找定价错误,大笔下注,从而赚取丰厚利润。
世界怎么样,其实无所谓,关键是你知道她是残缺的,知道我们都是带着偏见的眼光来认知世界,就以足矣。
Via:慧田哲学人公号「philosophs」编|哲友张新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