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起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们

(2006-06-24 16:30:53)
分类: 戏剧忆事
*想起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们
 
*想起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们
       我已经记不清,第一次看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剧是什么了,那时还很小,大概刚上初中。我收藏的第一份北京人艺的节目单是《王昭君》的,那时我还根本不知道将来自己会和话剧有什么瓜葛,也很惊诧自己会把那么一张不起眼的小纸片儿保留近30年。
      我对朱琳的声音非常熟悉,因为我看过她演的许多戏,尤其是她演的蔡文姬和《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太太,《洋麻将》倒很模糊了,以至我怀疑自己是否没看过,但故事情节又是熟悉的,而且印象中我是坐在2楼看的。
      还有吕齐,凡是他演的角色的台词我都记得格外清楚——《伊索寓言》中的伊索、《吴王金戈越王剑》中的吴王勾践、《公正舆论》中的主编、《上帝的宠儿》中的萨烈瑞……好像我看他的戏也特别多。现在我才想明白,我父亲的一位在青岛做报纸总编的老战友和他很像,连说话的架势和语气都十分相像,前年我刚见过这位伯伯。
      现在掰着手指头数一数,看过的人艺的戏可真不少,有的还看过不止一遍,像《哗变》、《推销员之死》、《茶馆》、《天下第一楼》等。看《哗变》时,我买了一本剧本,幕间休息时,我溜到后台请每一位演员签了字,还和修宗迪聊了几句。去年找出那本书,看到扉页上的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依然光鲜,但实际上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主演任宝贤已经去逝多年了。

      《推销员之死》1983年第一轮演出我就看了,1990年第二轮演出我又带朋友看了一次,这幅剧照就是那次拍的。

      真好啊!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可我还能回忆起第一次看完这部戏后激动的样子。那天晚上回家时,刚到东华门自行车胎就放了炮,夜里又找不到修车的,我干脆推着车走回了宣武门。一路上我一遍遍回放剧中的片段,默念剧中的经典台词。

      相对于其他北京人艺的老演员,英若诚的戏我看得并不多,正是这部戏,才使我欣赏到这位老艺术家的精湛演技。后来又看了当时北京人艺出的小报《人艺之友》,知道了更多关于英若诚以及这部戏前前后后的故事。《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家阿瑟·米勒的名作,剧本是英若诚翻译的,戏又是他主演的,他对这部戏已经完全吃透了。有一件事可以证明这点,当时是阿瑟·米勒来北京亲自导演的这部戏,排练时,他虽然听不懂台词的意思,但他通过演员的断句、重音、表情,可以准确无误地知道进行到了哪里,这说明英若诚的翻译和表演完全符合阿瑟·米勒的原本想法。

      要是用现在的话说,《推销员之死》是大腕儿云集,或者由数位表演艺术家联袂主演。的确不假,这部戏里耀眼的人物太多了:英若诚、朱琳、朱旭、仲跻尧,那时李世龙、米铁增、严燕生还算小年青儿呢。

      现在,英若诚已经去逝了,最后一次见到他是1998年6月,他在英达的陪同下到北大附近的一个酒吧,观看北大学生演出的《保尔·柯察金》。如今,那拨学生里有好几位仍然热中戏剧,其中邵泽辉已经在中戏读完导演学硕士学位;仲跻尧已经好多年不演戏了;82岁的朱琳虽然也不上舞台很多年,但她的心从未离开戏剧,去年还主持排演了一部戒毒题材的话剧《回家的路》;去年看了好几场朱旭演的《屠夫》,那叫过瘾!老爷子在台上两个多小时就没停下,一气呵成。

      还有好多老演员啊,太早的我无缘看到,于是之、蓝天野、郑榕、胡宗温、李婉芬、谭宗尧、童超、牛星丽、刁光覃、张童、金雅琴、叶子、苏民、王领、林连昆、李大千、顾威……

      我想,所有的戏剧爱好者都会有一个和我同样的心愿,那就是由衷地祝愿这些老艺术家们吃得好、睡得香,身体硬硬朗朗儿的!

*想起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们

 

*想起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们         *想起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们

 

*想起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们

 

*想起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们*想起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饿地神哪!
后一篇:朋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