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书评
(2021-01-25 12:47:46)
标签:
书评休闲情感 |
分类: 其他文章 |
这个月看了五本书:梁晓声的《盗靴》、铁凝的《无雨之城》、亦舒的《流金岁月》、王小波的《万寿寺》、毛姆的《面纱》。
其中,《流金岁月》被改编成电视剧,最近比较火。导演选角刘诗诗和倪妮很是合适,虽然一直有人诟病刘诗诗的演技不好,但是我喜欢她那种清秀的文艺范。所以冲着刘诗诗,我难得的追了一次剧——六年来只看过《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和这次的《流金岁月》(部分)。家里的电视机因为长期闲置,已经放坏了。(昨天早上打了售后电话,回答是过了保修期,只换不修,并且说换屏的费用不如重新买一台。)
读了原著去看电视,发现一部十多万字的小说改编成38集的电视剧,编剧的工作量实在大,添油加醋了不少或许我并不喜欢的情节。
原著:朱锁锁“嗤”一声笑出来,“书读的多了,人就迂腐,你看得起你自己就好,管谁看不起你,肯帮固然好,不帮拉倒。”
着重说一下后两本。这几年我记忆力严重减退,有些书以前读过却不记得了,但这本《万寿寺》我却记得,包括前面的自序《我的师承》都颇有印象,但我忘记了我这次选择重读的原因。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小说的结尾。)
然而不要因为这两句话,就以为这本书充满着诗意的文学性,非也非也。这部小说中,是随处可见关于性或生殖器的词语,让我觉得小说非要这样写吗?年轻时或许愿意看这些让人脸红心跳的内容,现在的我有点道貌岸然了。
所以除了叙事结构和写作手法的奇特、新颖、或者叫艺术性(我们不懂的都可以叫艺术性,例如毕加索的画),小说的内容我没觉得有多大意思,或者直言不讳地说,我觉得这本书不好看。当然,有人会从书中找到很多对现实的嘲讽和隐喻,但是我只是想读一本闲书,不想做阅读理解。所以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读完这本书。我佩服自己居然读了两遍,也许是因为王小波的名号,也许是高晓松的力荐(他说人生必读的四本书是《万寿寺》、《百年孤独》、《麦田里的守望者》、《枪炮、病菌与钢铁》),也许是因为另外的某个人……
《面纱》:有人说这是毛姆最差的一部小说,但我觉得这本书还不错。
1、我连续看了两遍,分别是不同的译本。根据网上的推荐,我买了于大卫的译本,但也许是先入为主,我似乎更习惯阮景林的翻译。例如小说开头的amah,阮版译为“女佣”,于版译为“阿妈”(用“阿嬷”更好理解吧)。对于阮版的“余团长”和于版的“俞上校”,我居然很较真的找了英文原著,毛姆的原文是“Colonel ”前些天我说去年看了42本书,但年终绩效是历史最低,没钱过年了。以后一定少看闲书,认真写申报书。我每年年终都立这样的志。)
2、毛姆是因戏剧成名的,《面纱》中有大量的对白,如同一幕幕舞台剧,风格和《月亮与六便士》是不同。
3、早上有人转发了一篇《出轨经济学》,其中讲到“爱情边际效用递减”:一对夫妻的性生活到达1000次,边际效用就已降到极低的水平,这基本符合“七年之痒”的婚姻现象。但是出轨不一定会导致离婚,因为文章接下来讲到“出轨机会成本核算”,它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婚姻家庭的完整性。我看的另一本书,铁凝的《无雨之城》,讲的是副市长与女记者有了婚外情,但是面临升迁的机遇,毫不犹豫的选择家庭。顺便说一句,铁凝虽然是中国作协主席,但这一本《无雨之城》写得很一般。
100年前的小说《面纱》,表现了婚外情中,女人的感情至上,男人的现实理智,今天看来仍然那么真实。
查理·汤森:我得为我的几个孩子着想,是不是?再说,我也不想让我的妻子不开心。我们一直相处得很好,她是位非常好的妻子。只是我跟她没有爱情。我们好多年都不在一起睡了,她不是喜欢做这类事情的女人。但我可以告诉你,我依赖她的程度超过任何人的想象。我不想伤害你的感情,但我必须跟你讲明实情。我很热衷于我的职位,而且我说不定哪一天会当上殖民地总督,这绝对是个美差。如果我们不把这件事隐瞒下去,我将一点机会都没有。
凯蒂:你不是说这世界上除了我,你什么都不想要吗?
查理·汤森:亲爱的,一个男人爱上你时说的话,你是很难去死抠字眼的。
凯蒂:那么你并没有当真?
查理·汤森:当时是当真的。我爱你。只是我们不是生活在荒岛上。你应该理智一点。
凯蒂:我怎么理智得了?对我来说我们的爱情就是一切,你就是我的整个生命。可对你来说这不过是个小插曲,这太让人心寒了。
查理·汤森:这当然不是什么小插曲。但是要让我跟我那位令人信赖的妻子离婚,然后跟你结婚,毁了我的事业,你要的也太多了。一个男人可能很爱一个女人,但并不希望跟她一道度过余生。
4、凯蒂出轨被沃尔特知道后,被带到中国内地,在瘟疫肆虐的湄潭府凯蒂感受到生死和修道院的宗教奉献精神,沃尔特不辞辛苦的治病救人也让凯蒂对他有了敬意。电影里,在湄潭府治疗霍乱的过程中,凯蒂和沃尔特重新理解了对方并且和好。而小说中,凯蒂并没有因为沃尔特的伟大而爱上他,并且在沃尔特殉职后,又和查理缠绵一场,虽然最后悔恨并变得独立和成长。
“诚然,沃尔特的去世让她大为震惊,她不想他死。但是,毕竟她不爱他,从来没有爱过他。表现出适当的悲伤就很得体了。让旁人看透她的心思,那可太糟糕、太不体面了。”“她很难过沃尔特以那样悲惨的方式死去,但她的哀痛纯粹属于人性的伤感,就算死的只是个熟人她也会这样。她承认沃尔特有不少令人钦佩的品质,但偏巧她不喜欢他——他一直以来都让她厌烦。”凯蒂知道查理·汤森冷酷自私,但“悲惨的是我仍然爱你”,“即使他牺牲了她,一点都不在乎她,即使他既无情又冷酷,她就是爱他。”
所以,电影的结局虽然更温情,但毛姆的原著更辛辣和真实:不爱就是不爱,人可以被高尚感动,但未必因为高尚而爱上。人可以看清对方的丑陋可恨,但未必能放下。
所以,遇到一个彼此投契的人,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