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介绍
标签:
书评休闲杂谈 |
分类: 其他文章 |
一、对梁漱溟先入为主的印象
我这个年纪的人,可能年轻的时候都对梁漱溟有一种模糊的恶感:他是一个反动文人!虽然那时我们对他的学说一无所知,但是长期的宣传教育塑造了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
……
二、本书的文字特点
《中国文化的命运》只有10万字,却收录了近50篇“文章”——大多是著作的摘录或文章的节选。收录之多,让我们可以广泛却不必深刻系统地了解他的思想。从序言里得知,本书是梁漱溟著作里最畅销的一部,可见大多数人像我一样,只想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没耐心读一本专著。
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虽然经过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的普及,但是他的文章始终有点半文半白,读起来没那么流畅(见图片)。他与毛同年,但是毛主席的文章通俗易懂,究其原因,革命家要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唤醒底层的文盲民众,而研究儒学的梁先生,写的文章始终文绉绉的,不接地气。
此外,我们一般是“的、地、得”混用,而他用的是“底”,让人很不习惯。此外还有“甚么”(什么)、“刺戟”(刺激)这种刚刚使用白话文时,未能统一规范的用法——小时候学鲁迅的文章,课本上要在这里加注释的。
还有一些人物的称呼,虽然我大多明白,例如康南海、梁任公、李守常、戴东原,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戴震。而这一句“李傅相游历各国日记,记有某西士语云”,其中李傅相应该是指李鸿章。
所以,本书大多是文章片断,缺少完整的逻辑和详尽的论证;语言不够通俗;用字与现代汉语规范有些差别,有的地方阅读起来不是很通畅明白。
三、本书主要观点
1、中国几乎没有宗教
孔子之教化不是宗教,“儒教”的说法是错误的。孔子的教化虽然和世界其他伟大宗教同样对人生有安慰勖勉作用,但孔子的教化不从超绝知识处立足,没有独断、迷信及出世倾向(孔子周游列国以行其改革思想,这对于宗教出世而说,孔子是世俗的);也不借助人类对另外一个世界的希望与恐怖(“罪”与“福”)来支配人心。(孔子绝不自称为神所使,或得神启示,“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梁漱溟认为,宗教的两个要素(从超绝知识处立足、借助罪与福支配人心),孔子不具备。而孔子的精神,又为宗教所没有:孔子相信人都有理性,并完全信赖人类自己,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类文化史上,先有宗教,后有道德。而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完备的周孔道德(周公,具体创造;孔子,推阐其理以教人),但至今没有宗教,所以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他还认为,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它导致社会构造的演化不同。“周孔教化‘极高明而道中庸’于古代家庭家族生活无所骤改,而润泽以礼文,提高其精神。西洋却由基督教转向大团体生活,而家庭以轻,家族以裂。”
2、中国精神的两个特点
梁漱溟认为,在儒家领导下,2000多年里,中国人形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它是中国人生存,开拓的支柱,这个精神在于两点,“一是向上之心强,一是相与之情厚”。“向上心”并不是指积极向上,而是讲求“义理”,以是非观念代利害观念。他认为中国之长处在有“伦理情谊,人生向上”两大精神;中国之短处在缺乏“科学技术,团体组织。”
中国——伦理本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人在情感中,只见对方,忘了自己,处处替对方设想。——因为彼此皆为对方设想,不从自身起念,权利观念遂不发生。
西方——个人本位——自我中心,人在欲望中,只知为我,不顾对方(更不能舍己为人)。——各人站在自己立场则相争,彼此互为对方着想则相让。一让一争,遂为中西两不同精神。“一争两丑,一让两有”,此我民间流行谚语。但以争为丑之心理殆非西洋所了解。至于让则两有,虽有道理,却未免不流于乡愿了。(乡愿,德之贼也。)
3、中国的社会构造
梁漱溟认为旧日中国的社会构造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既不是个人本位(英美等国),也不是社会本位(前苏联),而是伦理本位。中国也没有阶级对抗或阶级社会,而是职业分途的社会。(他认为社会组织之伦理化,使经济上趋于分散不趋于集中,趋于消费本位不趋于生产本位。
在中国,遗产由诸子均分,而非大多数国家的长子继承。这样经济上是趋于分散而不趋于集中,再加上在中国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贫富时有升沉。所以垄断的趋势被打破,阶级便行不成。
由此,他认为中国经济上未构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东伙师徒之间,大非资本家与工人之比”),政治上未构成统治被统治之关系(官吏和士大夫不算一阶级,实为社会中一项职业。士农工商四民并列,“禄以代耕”,“耕读传家”便为证明,其间身份或有高下,然非阶级之谓)。——我忍不住在书页上批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毛选》里那一篇批判他的文章,有这样一段:我同他比较熟,没有一次见面,我不批评他的错误思想。什么“中国没有阶级”,什么“中国革命只有外来原因没有内在原因”,我对他说过:中国的特点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你不承认这点,你就帮助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4、中国民族性的缺点/中国社会生活的短处
第一缺乏法治精神。中国人遇事总喜托人情,你若说“公事公办”,他便说你“打官腔”。第二缺乏纪律习惯。虽大学毕业者,一样开会开不好。非我评论,此乃梁漱溟自己举例。第三缺乏组织能力。中国人有两偏,一是我作主,一切听我的,一是听人作主,直接执行命令。最难得是不卑不亢,大家合作商量办事。例如,大家都让他作主,热心得可以废寝忘食。如果他的主张没人听,马上心灰意冷,好歹不问了。赌起气来,闹到分裂散伙亦可以,相持不下,将团体之事搁起来不做也可以。又如乡镇地方之事,由地方官以命令行之,大家听从没有话说。一旦好意召集众人,以公议解决,往往就议论歧出,商量不到一处,事情反而办不动。此时再下命令,他们也不愿听了。总之,要么受人支配做一个顺民,要么让他做主,众人都依他的。(所以在中国不适合用开会商量的方式,不仅谈不出结果,那些意见未被采纳的人反而消极抵制。)第四是缺乏公共观念,中国人过去太重私德,缺乏公德,父慈子孝不外乎是私德,但如何为公共服务,就不讲求。这四大短处,根源在于中国是家庭生活偏重,而集团生活缺乏。(梁漱溟用集团生活、团体生活来指西方的公民社会生活。认为西洋自有基督教以后,总是过着集团而斗争的生活。中国自受周孔教化以后,大体过着散漫而和平的生活。在对抗相争的西洋团体里,人们养成公共观念、法治精神、纪律习惯和组织能力,反之,在家族生活特重的中国人,这方面则不能成功。)
5、中西文化之短长
西洋:人对“物”的问题——理性、科学——向外用力——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中国:人对“人”的问题——情感、文化——向内用力——“反求诸己”
其他观点:
“中国文化最大的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
“中国文化一无锢蔽之宗教,二无刚硬之法律,而极尽人情,蔚成礼俗,其社会的组织及秩序,原是极松软灵活的。然以日久慢慢机械化之故,其锢蔽不通竟不亚于宗教,其刚硬冷酷或有过于法律。民国七八年间新思潮起来,诅咒为‘吃人的礼教’,正为此。”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