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棋王
(2009-04-25 17:33:11)
标签:
杂谈 |
红脸棋王
蔡兴蓉
台湾第一个本土围棋九段棋士周俊勋出世时,连医生都吓得惊呼,因为他从右后颈一直到正中鼻梁,满布猩红的胎记,半个头颅红得凄厉而惊心动魄。
2008年3月22日周俊勋荣获LG杯世界棋王战冠军。《东亚日报》评论称,这是中国台北围棋首次在世界大赛中获得冠军。
耐人寻味的是,周俊勋返台时,因中风而行动不便的父亲周炎山亲自到机场接机,而母亲萧锦美则特地带来他小学时代输棋时,父亲罚他写下一百个输棋理由的“悔过书”,要周俊勋当场宣读。那“悔过书”里写的是:“太轻视对手,前几天没练棋,太骄傲,太急躁,斗志不够,时间太短导致形势判断错误。”最后是一连串的“因为不该输、不该输、不该输……”听得众人笑翻了天。
从这则新闻的背后,我读出了周炎山先生饱含理性的父爱。
周俊勋第一天上学,小朋友们吓得大呼:“鬼来了!”后来事态越发严重,有些孩子高兴异常,围着追着周俊勋喊“阴阳脸”。这样的处境,让周俊勋根本无法读书。他把自己关了起来。
看到这种状况,周氏夫妇异常着急。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次,酷爱围棋的周炎山看到儿子在有意无意地翻看一本围棋书,不觉灵光一闪。从此,9岁的周俊勋辍学学起围棋来,围棋成了周俊勋唯一的伙伴,黑白成了他眼中唯一的颜色。
从这一纸“悔过书”,我们可以管窥到周炎山当时对孩子学棋的严格。这严格是一道屏障,划开了世俗世界和黑白世界。在世俗世界里,不谙世事的孩子像是一根刚刚划燃的火柴,完全没有能力反抗大风的袭击,需要双手合成苹果状的圆,加以呵护;而黑白世界正是这样一个苹果状的园,使童年的周俊勋暂时远离残酷的现实,并获得宁静与快乐。
作为行家里手,周炎山十分明白孩子围棋学习与身心发育的关系:围棋是“手谈”,给了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围棋是“木野狐”,给了孩子意想不到的乐趣;围棋是“国棋”,给了孩子传统文化的熏陶;围棋是“烂柯”,给了孩子养成高尚人格和儒雅气质的极大可能。
正所谓:棋下好了,人也就做好了。
周炎山带孩子到处拜师学艺。著名棋手戴嘉伸、应昌期、宋雪林是孩子围棋生涯中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三位老师。
从12岁起,周俊勋开始打破所有的台湾围棋纪录,成为台湾围棋首杰,14岁成为名人;1997年,他囊括了台岛四项赛事冠军;1998年则是名人战和国手战两项赛事的冠军,两年间独霸了台湾参加国际赛事的权利。同年,周俊勋晋升为一品棋士,成为台湾岛内的第一个一品棋士。
当时台湾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红脸小棋王》,讲的就是他。
人们亲昵地称他“黑白郎君”。
从“阴阳脸”到“黑白郎君”,再到今天的世界冠军,周炎山创造了父爱的奇迹,也让人想起《圣经》上的一句话:
“从宽门出去是死路,从窄门了出去是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