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大学校长973项目主持 |
分类: 校园观察 |
最近,科技部公布的“973计划”2011年立项清单,正在成为大学教授们关注的热点。从这份清单上,大家看到,由高校承担的“973项目”共有63个,大家在这里不仅看到了有几个熟悉的高校校长名字,还看到了不少首席科学家中具有什么校长、院长的行政官衔。于是有教授感叹,“有官衔就是不一样啊!”
这边听着教授们的议论,那边刚好收到一份“科学网电子杂志2010179期”。这期的电子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透露,说这份名单的确有着较为浓厚的“官味”。文章里提到,有一南方日报记者,通过对名单进行粗略查证和统计,确认各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头衔,结果显示:在113项将于2011年开始实施的“973项目”中,由大学承担的占63项。其中,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大学校长、副校长、校长助理等校级行政职务的共计16项,首席科学家现任院长、副院长、系主任及相当职务的共22项,而由一般教授(研究所、中心负责人不计入行政职务)承担的只有25项,部分教授此前也担任过行政职务。这也就意味着,在高校承担的2011年“973项目”中,六成由校长、院长等学校行政官员领衔。
对此,教授们议论说,“假如这些人不是当了校长或院长,能当上首席科学家吗?能争到项目吗?”“他们既当校长,又当科研领头人,戴着科学家头衔能当好校长吗?戴着校长官衔能搞好科研吗?”由这些议论,不禁让人联想到最近大家关注的“大学去行政化”和“大学校长职业化”问题。
为什么大学要去“行政化”? 大学是个受双重权力控制的特殊组织,一为学术权力,二为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控制着大学教师争课题、发论文、评职称、学生学位授予等;行政权力决定着人财物资源的配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公平准确的行使,是大学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在中国的大学,行政主导学术资源的现象非常严重,那些拥有校长、院长或处长等官衔的教授,亦学亦官,掌握行政资源和学术评审权力,可以当这个评委,那个专家,自然可以在学术界呼风唤雨,与没有任何官衔的普通教授相比,必然会在信息获取、与政府部门官员交往、审批项目、参与学校有关政策制定等方面占据优势,掌握主动;必然会可能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和权力,更容易获取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奖励,更容易在学术组织中担任常务理事甚至理事长等之类学术职务,使他们在与普通教授的竞争中,处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有利地位。由行政权力参与导致的学术不公,使很多教授热衷于官场角逐,无心做科研,这便是中国高校多年来,国家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但实际上有原创价值的科研成果却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大学校长要“职业化”?中国的大学校长们,既当官,又当首席科学家,美名言为“双肩挑”。固然不排除一些精力充沛,既会做学问又会管理的全才,能做到“业务”和“当官”两不误。但总觉得人精力毕竟有限,要想学问做得好,官也当得好,并非容易之事。“973项目”是中国学术界最重要的科研基金之一,政府部门对“973”首席科学家规定,应将主要精力投入项目工作,一般需保证70%的时间。可是,那些当着校长的首席科学家们,真的能把70%的时间投入项目研究中吗?而他们真的把70%的时间投入了项目研究,又怎么能当好校长,管理好一所大学呢?由此,联想到了美国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和应有素质。美国的大学校长是由校董事会选聘的首席专职管理者,其主要职责为:一是制定本校发展规划,处理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二是协调与联邦、州、市等各级政府的关系,争取更多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资源和条件;三是广泛联络校友,动员各方力量,通过各种渠道为学校筹措发展资金,所以美国的大学校长有事也被戏称为“找钱校长”;四是发展与企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的横向联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争取战略性教育和研究合作。美国各大学竞争激烈,大学校长要花费很大精力处理本职工作,一般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所以他们一旦担任大学校长职务,便要彻底放弃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如果“一心二用”,造成大学发展速度缓慢,或者学校排名下降,校董事会随时有可能更换校长,校长的声誉也将受到损失。
校长职业化,让校长放弃自身的教学科研专心搞管理,便可以以超然的态度公平行使行政权力,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教学科研争资源,更有利于创造公平公正的学术竞争环境,促使大学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因此,“大学校长职业化”,应当是中国大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并不是说美国什么都好,什么都值得我们照搬照学,但美国的大学学术综合实力以及创新能力,远远胜于中国的大学,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大学如不进行彻底的改革,便永远不可能成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