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与四川自贡市政府的一个考察团接触过,印象深刻的是,自贡市的官员提起这座川南名城,都自豪地亮出这座城市的三大名片:“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盐”就是井盐,“龙”即为恐龙,“灯”则指灯会,因此,自贡便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的美誉。去到自贡,与当地企业家和公司白领座谈,人家也是自豪地向客人细数“大三绝”即“恐龙”、“井盐”和“灯会”的由来。一座城市的官员市民能如此珍爱和熟悉这座城市的特色和优势,不由得让人心生赞许和钦佩。正月十六晚,我们观赏了精美壮观的自贡虎年灯会后,接下来又领略了“千年盐都”和“恐龙之乡”的魅力,今天这里上传的,就是一组看上去很沧桑、很有历史沉淀感的盐都照片。

自贡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从清朝中叶以来,自贡一直是中国井盐生产的中心。如果不是来这里参观,我们是怎么也想象不出来,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勤劳聪明的川南人民,是怎么从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深的地底下把富含氯化钠的“卤水”抽出地面,再熬制成盐的?



燊海井: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该井是世界上第一口由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井深1001.42米。以上这组图片,便是古采盐场燊海井的局部,因为这座古老的采盐场在今天看来就是位于街巷中的一个手工作坊,场外是围墙,如果不是跑到街对面的大楼里,根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把它的全景拍摄下来。


这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看到的“钻井塔”,天哪,过去的盐工就是靠这些笨重的家伙钻凿出一千米以上的深井?


抽取深井中卤水的“动力”来自这个笨重的大车,驱动这个“大车”的“车夫”是水牛。
让人惊叹的是,这套古老的设备居然还能正常运转!盐工现场演示,用这个笨重的家伙抽取的卤水。这个卤水便是提取井盐的自然资源。


小作坊的楼上,是熬制卤水提取井盐的“工场”。
不可思议的是,还有工人用这种古老的办法和超级古老的设备制作井盐!
如果这不是我亲自拍摄的照片,我还以为这是一幅人工创作的美术作品呢!

这就是钻凿千米深井,用笨牛驱动燊海井大车,抽取地下卤水,再用柴火大锅熬制出来的井盐!
离燊海井不远的地方,是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以清代建筑“西秦会馆”为馆址,博物馆内陈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模型、照片和标本,从钻井、采卤、输卤、制盐等方面再现了井盐生产技术的演革和发展,生动表现了以深井钻凿技术为中心的古代井盐生产工艺。看看上面那两张模型图,反映了我们在燊海井拍摄的古盐场制盐的原理。



“西秦会馆”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名武圣宫,主供关帝神位,亦称关帝庙,俗称陕西庙。清初,陕籍商人来自流井经营盐业,发家致富。为了“款叙乡情”,并显示豪华富有,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动工兴建,历时16载,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道光七至八年(1827-1828),又进行大规模培修与扩建,“较旧地址拓出十数丈,依山另辟一正殿”,“壮丽倍前”,共占地3451平方米。这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建筑,平面组合,总体方正,强调对称,中轴明确。

这是俺见过的,最有历史沧桑感,最象文物的石狮子。它们才真正是“亲眼”见证了自贡历史的沧桑巨变。
那是一排排鸽子,咋一看,还以为是屋檐上的雕刻装饰呢。

这座饱受风雨侵蚀,精美而古老的会馆,看样子应该修缮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