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两天,我的电子邮箱里收到了这样的邮件:“爽啊,独家秘制的香喷喷炒饭!”“当当当!
超级无敌盛宴!”这是儿子从英国发来的电邮,电邮的附件里有图片,打开一看,是儿子自己下厨亲手做的饭菜!
爽啊,儿子独家秘制的香喷喷炒饭!
当、当、当!儿子亲自制作的超级无敌盛宴!
一个在家里连油瓶倒了也不扶,丁点家务都不做的公子哥儿,离开家还不到半个月,居然就会自己下厨做出这样的饭菜,真的是让我们又惊又喜,甚至恍惚得有种“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的那种感觉。
如今中国城市的独生子女,尤其是男孩子,不做家务或极少做家务,恐怕绝对不是个别或少数现象。有时候向别的家长诉说自己的孩子如何懒散,如何不体贴父母,如何不肯做丁点家务,大多会听到其他父母们无奈的回答:都一样啊,我家那孩子也一样!
咱家那小子,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因学校离家近,几乎没有离开家独立生活过,我和老公都是勤快爱干净的人,对儿子的教育也不敢放松。儿子上小学时,在我们的督促下,还会去帮我们倒倒垃圾,收收衣服什么的,可这家伙越大越懒,越来越让人觉得不可爱。每当叫他干点活儿,他要么磨磨蹭蹭,要么假装充耳不闻。更难以忍受的是,这家伙生活习性昼伏夜出,生活情调很有“小资式”的做派,家里洗手液用完了,叫他用洗衣皂洗手,他居然说,“洗衣皂怎么能洗手?”;自来水停水,他不用水桶里储存的水洗手,而是用饮水机里的水洗,把地板搞得湿漉漉;平时喝水嘛,只喝“农夫山泉”矿泉水,嫌桶装水不卫生;驾车出游,低级的宾馆不肯去住……开始,我还絮絮叨叨,不停数落,渐渐地觉得叫他干活比自己亲自干还累,要改变他比改变自己还难。一次,我无奈地对儿子说,“象你这样什么都不会干,将来离开我们你怎么活?”谁知儿子居然顶撞我说:“我们班同学个个都不会干,照你这么说我们都会饿死?不会做饭,大不了去街上买快餐吃贝!”这番话把我噎得久久无言以对!
想想自己作为一个职业女性,整日絮叨必然会弄坏自己的心情,不仅会搞糟家庭气氛,甚至还会把自己弄得象个怨妇,影响在单位的处事风格和形象。所以,到了后来,对儿子的懒散只好采取包容和放任的态度。当老公忧心忡忡地和我谈起儿子的懒散时,我也无奈地安慰老公道:到时叫他自己出去独立生活,要勤要懒随他去吧,咱眼不见心不烦。
儿子出国前,我们也打听到,英国的大学不象国内,没有集体宿舍和集体食堂,学生要自己租房,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所以要经常自己动手做饭,为此,我们给他买了电饭煲和电磁炉,结果在机场办行李托运时行李超重,只好把电磁炉拿回来。到了英国,儿子用msn跟我们聊天时谈到,英国街上卖的食物又贵又不好吃,为了节省生活开支,他已经开始在房东家的厨房里学着做饭。开始他还向我们请教,怎么清洗马桶,怎么用鸡蛋和牛肉炒饭,怎么做木须(鸡蛋)西红柿……等等,谁曾想,仅两三天功夫,儿子的“厨艺”跨越式神速进步,他声称他做出来的菜比我们做的好吃,他对自己的手艺洋洋得意,说自己有厨艺天分,说自己动手收拾厨房才知道爸爸妈妈每天下班回来还做这么多家务多不容易,回来后一定亲自下厨房做饭给我们吃!不仅如此,儿子还独自解决了许多生活难题,挺过了不少难关,如在伦敦转车,在伦敦维多利亚长途汽车总站苦熬一夜,到学校后自己租房搬家,自己去买床上用品,洗衣服,去银行开户等等,全靠自己独力完成。
儿子的这番变化让我们既惊奇,又欣慰,几天来,我兴奋地把儿子这一伟大变化打电话告诉亲朋好友,并开心地想象他在厨房里忙碌的样子非常可爱,想象他回来下厨做饭给我们吃时的美好情景。我惊叹,国外教育模式对人的改变竟然如此神奇!我自己在大学工作,看到我们为大学生提供的基本上是“保姆式”服务,新生到校,不仅有现成的宿舍饭堂,有各种各样周到的服务,在老师和老同学的帮助下,尤其是在家长的护送下,我们的大学生不需要独立解决吃饭睡觉这一基本问题。
想想儿子在家的表现,想想我们国内大学五脏俱全的庞大后勤服务系统,再看看图片上儿子做的这几道饭菜,它让我看到的是两种教育制度在培养人的独立性上的差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