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平碉楼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遗产”获得成功,顿时声名大震,使之迅速成为旅行者的向往之地。其实,游览开平碉楼,特别是对那些喜欢远游的驴友来说,走那点路程,完全就是小菜之小菜一小碟,从广州出发,走广佛高速、佛开高速一百多公里就可到达,还不够人家热身呢。
早在开平碉楼尚未申报“世界遗产”之前,我就很想去了,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申遗成功后,惟恐那里天天人满为患,赶紧于八月间,选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驾驶高高一路坦途来到了首期对游人开放的开平自力村碉楼群。
“申遗”成功而形成的宣传攻势,使人们对开平碉楼的来源和作用不再陌生。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纪初,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现存1833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
走进这些碉楼群,我慢慢体味了这些建筑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也不同于珠江三角洲的岭南建筑,自然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一是说说这个碉楼的“碉”字。 “碉”即“碉堡”,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多用砖、石、钢筋混凝土建筑而成。碉楼虽不是作军事用,但也有很强的防御作用。作为民居,干吗要把自己居住的房子修得跟碉堡式呢?想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那是什么年代?连年战乱,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假如仅靠当地人的农耕收入,连肚皮都填不饱,哪来的银子修这么坚固的楼房?只有那些飘洋过海的华侨,流血流汗打拼博命,在外面赚了些美国大钞,便拿回家来盖楼娶老婆成家。这么漂亮的楼房不是明摆着露富么?于是,为了防止穷而凶,凶而恶的盗贼偷,强盗抢,那就得让这楼成为碉楼,具有军事防御作用,防匪又防盗啊!二是说说这个碉楼的“中西合壁”、“土洋结合”中的“洋”。华侨虽然根在中华,但毕竟见了大世面,泡过洋世界,西方的建筑艺术有气派华丽的元素,干吗不用?于是这些碉楼就有了什么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三是说说这个碉楼的“土”。作为骨子里浸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华侨,哪怕洋见识再广,也改变不了他们是来源于中国乡村,并将植根于中国乡村这一事实,体现在建造房屋上,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必然反映在碉楼群上,更有意思的是,走进这些碉楼的屋子,看那些供奉祖先的神龛、红木太师椅、龙凤呈祥的木雕以及灶台竹筐,分明就是中国人住的楼房嘛!
最后要说明的,开平1800多座碉楼散布在广袤的乡村田野,要开发形成一个封闭的、纯粹的旅游区,难度还相当大。我们去的这个自力村碉楼群,只是楼群相对集中、数量较多而已,还不是最典型,最豪华的碉楼。要想全面完整地游览开平碉楼群,恐怕还得再次驾车前往,而且最好找个当地人当向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