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以外,还主动给学生开设了一门公开选修课《公文写作》。从事这门课教学多年,深知讲好、讲活这门课之不容易。因为,作为一门“写作课”,必然要运用很多写作范文,必然要深入分析这些教学案例。这些“范文”、“案例”,自然不如文学作品那样生动有趣,比如讲鲁迅、徐志摩,讲沈从文、巴金,讲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讲罗曼罗兰、大仲马……等等大作家的作品,肯定会比讲中央一号文件、讲人大议案、讲企业员工守则……,更让人感动,让人赞叹,甚至让人流泪,让人欢笑,让人激情澎湃。事实上,我也知道,任何一门课程,即使是再枯燥的课程,只要你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味,用智慧去解析,用博学去阐释,一样可以讲得生动,讲得引人入胜。在我们的大学讲坛上,就有优秀的教师把枯燥的数学、政治、哲学等课程讲得大受学生欢迎的例子。
这半年多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博客弄成一个吸引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园地?我一直在酝酿,开设一个什么样的专题,才能更好地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写成可以吸引人的文字?才能更好地把《公文写作》这门课程所蕴涵的一些国家大政、治世之道、修身
养性、处世原则、职场规则等,以通俗的、浅显的道理讲深讲透?经过认真思考、酝酿、策划,我准备从这学期开始,增设一个《趣味公文》栏目,主要围绕公文写作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热点,用一种轻松明快的文字风格,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期望大家予以支持和关注!
转载:公文抄袭背后是执政理念的模糊
2009年10月27日 10:17 来源:新京报 作者:叶匡政
如果一个地方的公文,总是无法满足民众的心理预期,或者总是带来民众对政府行为认知的模糊与混乱,时间久了,必然会引来各种社会阵痛。公文说到底,是各级政府用来寻求社会认同的一种艺术。
公文抄袭近来屡成新闻热点。河南省的两个乡镇在政府网站上,发表的政绩报告除地名不同外,几乎完全一致,不仅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一样,连种植的树苗数也是相同的。这种“双胞胎政绩”引来很多网友热议。
这个事件,和前些日子发生的“开封指导漯河工作”“邯郸学步青岛”等公文抄袭闹剧,如出一辙。只是如此重要的政绩报告,在抄袭时连数据都懒得改一下,可以想见如今的某些乡镇政府,对待公务是如何的敷衍了事与不屑一顾了。
各级政府的公文和报告的互相抄袭,不是什么新鲜事。想来每个做过公务员的人,都深有体会。很多官员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发布公文或发表讲话,是一种政治行为。小至乡镇,大到国家,所有政治权力的建构与执政行为的实施,首先依赖的是他们说出的政治话语。一旦政治话语变得空洞、贫乏、模糊不清,甚至不动脑子地抄袭,不仅表明某地官员对一方的施政理念缺乏见解和设想,还会导致基层公务员和民众的认知偏差或理解混乱。
从一个地方公文的文风,就能看出一个地方的政治风气和对政治的远见。
我国自古就重视公文和政论。《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收录的就是公文,多为上古帝王的政令,是古代读书人的必修课。明代朱元璋,因为官员的建言空泛,还刑责过官员。他在谈到诸葛亮《出师表》时,对公文说了一个四字要求,叫“诚意溢出”,认为公文如果没有诚意,只是“繁文浮词”,会“徒乱听耳”。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政府能否与基层公务员或民众达成执政共识,与他们的公文文风有直接关联。这些“公文抄袭”事件,呈现的道德缺陷是不言自明的。它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官员在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发表见解的能力。所以很多公文和报告在民众看来,总是充斥着大而无当、千篇一律的套话行话,坦率务实、有效实用的公文越来越少。如果政府没有把他们发布的公文和报告,看作是当地最为重要的公共话语,重视它们对一个地方的政府行为和社会活动的指导意义,又怎能期望换来民众和社会对相关执政理念的认同?一旦这类空泛的政治话语多了,不仅会使社会失去方向感,还会给民众带来对未来的不安全感。而如果一个地方的公文,总是无法满足民众的心理预期,或者总是带来民众对政府行为认知的模糊与混乱,时间久了,必然会引来各种社会阵痛。
公文说到底,是各级政府用来寻求社会认同的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不仅要有对当下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洞察,更需要有对公正、良知和真理的尊重,还需要有对民众清晰流畅的表达。至于不能互相抄袭,则是一个连小学生都懂得遵守的道德底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