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去东回走上海。当我们驾驶着长春一汽大众生产的蓝色“高尔夫”,穿过浙江西部的“厚梨高速”,过杭州往上海行驶在“沪杭高速”时,一下子觉得车流量明显增大,道路明显拥挤。一般而言,轿车、货车的流量反映了人流、物流量的大小,也是一个省或某个区域经济发达水平的标志。在滚滚的车流中,我们还发现,挂浙江牌、上海牌的小轿车中,黑颜色特别多!不象广东,以银色、米色、白色等浅色车所占的比例最大。
浙江段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是我们见过的设施最好、最清洁、最舒适的服务区,在服务区宽大明亮的餐厅里,我们一边吃饭休息,一边透过明亮洁净的玻璃,观察高速路上来往的车辆,再次证实我们的观察是准确的,在各种颜色的轿车中,黑色轿车大约有70%左右。记得前几年我们到澳大利亚的南十字星大学考察时,那时我心里萌动着买车的渴望,所以特别注意观察公路上来往的车辆,很羡慕澳大利亚人开车的那份潇洒和自在。从公路边的二手车市场上,看到旧车便宜的标价(一般在三千到五千澳币之间),就知道人家买部旧车,按其支出比例,大概就象我们买部电动自行车或摩托车那么简单吧?可惜那时我完全不懂车,不会识别各种轿车的品牌,但我却注意到了:在澳大利亚,根本就看不到一辆车是黑色的!我问当地导游这是什么原因?导游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说,在澳大利亚人看来,黑色的轿车看起来就会联想到黑色的棺材,所以没有人买黑色轿车!
很多人喜欢黑色轿车,自然有其道理,越是高档的车,黑色才显示其尊贵、豪华、气派、坚实和稳沉。好朋友方方的坐骑,就是一辆黑色的女装版“雷克萨斯”。但黑色也会显得车身瘦小,所以务实的大部分广东人买经济型、紧凑型轿车时,喜欢买浅颜色的会显得车身大一点,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尽管我也喜欢黑色的高档车,但澳大利亚人那一说,弄得我对黑色轿车很有点排斥。有时痴心妄想地假设,假设天上掉下来一麻包大钞,假如我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踢到了一包钻石,财富多得可以任由我挥洒,可能我会拿出一百多万去买部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但又不张扬的德国大众“辉腾”,我买不买黑色的呢?哈哈!妄想罢了。在上海人民广场附近,我们曾从方方公司的楼上往外、往下观看周围的景象,又发现近处上海市黄埔区某政府机关大院的停车场里,停放了二十多辆轿车,居然清一色都是黑色的!真是上海轿车一片黑啊!我们还观察到,这些黑色轿车绝大部分是上海通用的“别克君威”,上海大众的“帕萨特”和“桑塔那”。
为什么上海的公务车主要是上海生产的呢?前些年在教育部“黄村十六期”培训时,有几个同学是上海的,其中一位已提任为上海某大学副校长的同学请我吃饭,席间带着这个疑问我问了他,他说地方保护主义啊,申请买公务车时,买别的品牌不批准啊,买上海产的就很快批准啊!他还真诚地说,其实我们上海人蛮喜欢广州的本田雅阁,买私家车就买这个品牌罗。呵呵,想不到堂堂大上海,经济如此发达,居然也搞地方保护主义,居然政府行为也会一如精明小气的上海男人!在汽车工业上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的省份和城市,当然不只是上海,如在重庆、武汉,你会看到当地满街跑的出租车分别是“羚羊”和“富康”;在沈阳,我坐上沈阳一汽金杯生产的“中华”,和司机聊天时,司机告诉我,买“中华”当地政府可补贴一万元;在贵州安顺,居然看到当地军转民企业生产的又小又丑的“云雀”满街乱跑。以后去北京和安徽,要仔细看看是不是满街的出租车都是“现代”或“奇瑞”?从广东主要大中城市街上奔跑的各种品牌轿车来看,广东的市场是很开放的。包容、开放、务实,确实是广东人最真实的秉性。
过去人们都说上海人排外,看不起外地人,但今天这一切已经在人才的大流动、市场的大开放中悄悄发生变化,正如香港人已不再象前些年如此轻视内地人一样,上海人已不敢轻看从外地来上海打拼、创业和发展的外地人。据上海的朋友介绍,在埔东新区那些高档的住宅区里,70%多的业主是外地人、台湾人、外国人,外国人中以日本人和韩国人居多,而上海本地人,却不到30%。还听说在上海豪华大酒店豪气消费的,开着名贵轿车满街跑的,大多也是外地人。而生活在这个城市低层的、失业的、经济拮据的,却是上海人自己。随着上海人的盲目排外、上海人的盲目骄傲渐渐地消失,似乎就意味着,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进步,更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