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在清远新银盏酒店举办二级学院教代会干部培训班,为了向其他兄弟学校学习和了解推行二级教代会的经验和做法,他们提出要求,请中大、华工、华农派代表去向他们“传授经验”。根据他们的要求和学校工会的推荐安排,我代表资源环境学院应邀在培训班上作了个交流发言,在互动性的提问、解答和交流中,大家必然谈到了学院二级教代会代表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即校内津贴分配问题。当与会者大体上了解两所学校的基本情况后,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教授语气非常坚定地说:“在我们广外,分配绝对是向二级学院,向一线教师倾斜,二级学院的一线教职工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学校机关管理部门,因为他们是在前线打仗!这涉及到一个办学理念问题,依靠谁和以谁为主体的问题!这是个原则问题,这个问题是不能含糊的!”
是啊,以教师为主体,收入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二级学院教职工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学校机关管理部门,这在大多数学校看来,都是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可是,在我们学校,为什么情况却不是这样呢?!为什么在2005年绝大多数学院教职工的分配水平值会大大低于机关呢?
这是一个不得不提及,却又非常敏感的问题。要不要就这个问题写点什么东西,我的内心一充塞着矛盾、痛苦、犹豫和担心。沉默吧,如同鱼哽在喉,不吐不快,而且这种“鱼哽在喉”的感觉并非一日、两日,甚至一年、两年了,也并非一个人,两个人,一个学院,两个学院……
赶什么时髦开博客,闲暇时耕耘这“一亩三分地”,既是为了获得一种愉悦的感受,其实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伤心的现实、失望的现实的一种逃避……大声说出来吧,这涉及到一个敏感的利益问题,又会遭惹多少是非?引起多少争论?
呵呵,不就是一个私人园子吗?在这个园子里也要戴着假面具写文章,那才真是累啊!
说句实在话,校内津贴分配,通俗形象来说,就是切蛋糕,怎样把这个蛋糕切得比较合理,永远都是个大难题!无论谁来主持制定这个“蛋糕切割”方案,都很难做到大家绝对满意。不要说在学校,甚至在国家这个层面上,分配至今都是个没解决好的问题。比如社会上对贫富差距过于悬殊,对垄断行业高利润、高收入的责难,对农民,对城市弱势群体收入太低的同情,对许多税收制度设计不科学的批评,等等,都涉及到国家分配政策问题,可以说,政府对分配问题也是解决得不够好。
在高等学校,各群体利益的构成看似单纯,事实上其也是相当复杂的。从单位类别来说,有学校党政机关,有基层二级学院;从身份来说,有教师、科研人员、干部、工人;从职称年龄层次来说,有高职称的资深教授,也有低职称的青年教师;从学院类型来说,有教学科研并重,科研实力雄厚但招生人数较少的传统农科学院,也有以教学为主,招生规模相对较大的新兴学院;从教师的教学类别来说,有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也有专业课教学的……
如果校内津贴这块蛋糕是一定的,那么对切割蛋糕的方式只要作任何的改变,都会引起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在利益上的此消彼长的变动,都会改变原有的利益格局,都可能在旧矛盾的同时,产生新的矛盾,难怪在讨论分配方案时,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表提出的意见往往大相径庭,这就是所谓的“大难题”原因之所在。
但“难”并不是说就解决不了,解决不好。首先,应该有个在正确的办学理念主导下的分配大原则,“以教师为主体”,这是过去,现在,将来,都应该坚持的正确的办学理念,既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就应该使分配的最终结果体现出来:一线教师,在同等资历、同等职级、同等业绩的前提下,其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后勤管理人员;第二,合理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应该是一个让大多数人满意,而不是只让少数人满意的政策和制度,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多数人积极性的政策和制度,是一个能让大家心情舒畅的政策和制度!可是,从学校召开的多种会议,从各分组讨论汇报发言情况来看,这种满意程度之低,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第三,通过法定程序(如教代会)制定出分配方案后,对方案的实施操作,应该有一个由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小组来监督执行,比如全校某年度分配的平均水平值是怎么算出来的,应该公开透明地作出合理的解释。
总而言之,校内津贴收入,是全体教职工的劳动成果,不论是学院还是机关,不论是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为促进学校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贡献获得相应的回报。我们渴望,我们所服务的这所学校,我们所热爱的这所学校,我们希望她明天更加美好的这所学校,能真正到处感受到公平公正的氛围,能建设成为让大家心情舒畅的和谐校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