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理智地认识女性问题
(2006-04-15 14:24:47)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6-03/31/xin_212030329155126993476.gif女人不是弱者,是时下一句很流行,具有很高认同度的时髦语。其实,说女人不是弱者,乃是一个带有很强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的命题。一切具有同情心的男人和渴望平等独立的女人发出的“女人不是弱者”的呐喊,不仅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更是一种反对歧视妇女的宣言。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6-03/31/xin_212030329155126993476.gif但若以清醒的历史精神来分析“女人不是弱者”这种说法,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说女人不是弱者,似乎混淆了自然赋予男女两性的差别,有点无视客观上存在的社会角色分工,有点缺乏追求两性之间的协调合作发展的真诚。首先,“弱”是相对于“强”而言,是一类群体的“弱”相对于另一类群体的“强”。例如我们不能因为王军霞在长跑项目上比一般的男人跑得快,就断定女人比男人跑得快,亦不能历史上有个武则天就认定女人比男人更具有管理国家的能力。从总体来看,由性别差异造成的男女在体能、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毕竟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女权运动的蓬勃兴起而消失。其次,女性虽然柔弱,然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弱并不意味着平庸无能,柔弱蕴涵着坚不可摧的力量。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柔弱”的女人比“强壮”的男人更能担当起社会、家庭、生活的重任和承受更多的苦难,更能做到宠辱不惊,贫富不移。再次,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父系社会必然要取代母系社会,决定了男女角色分工的不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男人比女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再其次,从社会现实出发,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以制造石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圈形成迄今已有近300万年的历史,但由男女性别差异决定的社会角色分工、体力差异、心理特征差异并未随着几百万年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当然也没有随着所谓“信息时代”、“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而消失。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6-03/31/xin_212030329155126993476.gif 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女人既是弱者又不是弱者。笔者以为我们在追求妇女平等、自由、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时候,千万别走入另一种认识误区,似乎女人只有参政经商,当部长、市长、经理、将军、科学家……才摆脱了所谓的依附性。男女必须平等,但绝非意味着角色的错位。如今中国女性大量涌向社会就业,除了妇女需要实现自身价值外,更多的原因是男人薪水过低,一个家庭仅靠男人的劳动报酬往往收不抵支。而中国并非是个劳动力短缺的国家,相反,中国存在着劳动力资源过剩和劳动力资源浪费严重并存的现象:一方面许多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冗员现象普遍,在岗失业严重,劳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大量双职工家庭夫妻双双下班后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当然笔者不是有意主张女人应当回到厨房去。笔者在此是要表明,我们在论及妇女解放问题时,应少一点感情用事,多一点理性精神。妇女问题不是一句“女人不是弱者”就能阐释清楚的。妇女问题,涉及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积淀,人的道德境界,品格修养,社会角色分工,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人类协调生存发展等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有个全面、冷静、理性的认识和分析。
(载《光明日报》1995年12月27日第7版)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