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语文教材“阅读综合实践”编排意义与学习功能

(2025-06-21 07:20:32)
标签:

阅读综合实践

新教材

教学

分类: 语文天地

【教材解读】            初中语文教材“阅读综合实践”编排意义与学习功能


原创 于丹丹;马志英 语文建设杂志
 2025年06月18日 15:07 北京

(本文约6169字,阅读大约需要20分钟)


【摘要】修订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单元增设的“阅读综合实践”板块,着眼于语文课程学习的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通过整合教材单元学习重点,设置基于真实语用情境的体验性、探究性综合实践任务,加强阅读活动与写作活动的互助相关,拓展、深化语感体验的阈限,以语用素养带动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综合协调发展。阅读综合实践任务具有提升自主探索实践能力、凸显实践活动体验性、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展示并检测学习结果的学习功能,具体教学可依据学习功能和学情需要自主选择、灵活调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阅读综合实践;语用;学习功能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Ljib4So7yuWhBBwsyI87dbaZrXD9MF80JepQOe2SwG5YqEC2AibVFXthmm4wiaOakeJMQE9UaRcrdOm1tKddF3H2g/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2024年秋季修订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在每个阅读单元增设“阅读综合实践”板块,强化语言运用基础的拓展与深化,同时兼顾思维能力、审美鉴赏水平和文化传承素养的综合协调发展。阅读综合实践学习任务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学习素养,照应单元阅读学习重点,涵盖语言积累、文本阅读鉴赏、思维形式、表达交流、迁移运用等多项整合性学习内容,与单元导语、课文学习形成“总—分—总”学习结构序列,体现了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教材化逐层分解,也显现出语文课程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实践性四大特征属性的内在融合。“阅读综合实践”板块编排遵循语文学科内容与语文学习心理的双重逻辑,以语文实践活动助推语用规律的发现和习得,力求语用知识、语用能力、语用个性、语用创造性表现的协调统一。

原教材单元结构分为阅读、写作两部分,写作专题与阅读主题、阅读目标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序列性。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主题是感受和领略丰富多彩的四时美景,阅读目标是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揣摩和品味写景抒情诗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写作专题“热爱写作,学会观察”的目标是激发写作热情,学会观察与发现,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信心。“学会观察和发现”是写作的基础序列,观察的对象是生活,由生活体验触发联想、思考,进而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趣、生活之理,自然景物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第四单元阅读主题是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课文内容重在表现人格的力量,写作专题是“思路要清晰”,训练记事写人的层次安排,与单元阅读素养目标划分段落层次、厘清作者思路保持一致,但与单元人文主题几乎没有相关性。写作层次训练包括两项任务:一是整体构思,厘清记事写人的中心;二是根据中心安排合理的写作顺序。记事写人的表达中心并不要求与单元阅读主题相符,记事写人顺序与课文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单元选文《植树的牧羊人》写牧羊人三十多年以一己之力改变荒原的故事,采用的是时间顺序;《纪念白求恩》赞扬白求恩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对人民极端热忱的共产主义精神,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修订版教材单元结构由阅读、阅读综合实践、写作三部分组成。写作专题尽可能与阅读学习重点相配合,阅读综合实践一方面是对单元阅读重点的回扣与重申,另一方面也是由阅读活动到表达活动的延展,三部分学习活动的内在整合性得到了增强。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重点是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所表现的亲情,体会叙事和抒情的不同特点,唤醒和丰富自身的亲情体验。写作专题为“学会记事”,记事内容与阅读主题感悟亲情匹配,记事方法抓住细节进行叙事抒情与阅读重点一致。阅读综合实践任务二,反复朗读《秋天的怀念》的语段,用符号、文字等标示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节奏;任务三,结合语境,揣摩和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情感意蕴,都是对单元阅读重点整体把握文本感情基调、理解文本抒情方式的直接回扣。任务一“家庭生活分享会”,是由阅读实践向写作专题实践的延展,通过翻阅和记录自己家庭生活的照片或视频,选择某一美好瞬间,借鉴课文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讲述瞬间背后的故事,分享亲情的温馨与幸福。这样的口头表达任务,自然而然成为写作专题“学会记事”命题写作实践《我们是一家人》抓住细节表现家庭生活亲情可贵的书面表达基础。先口头表达交流再书面表达,能够使语言运用表现形式得到逐步精细修正,也使叙事的抒情性体验得到增强与升华。半命题写作实践《那一次,我真      》所补充的情感、心理活动词语,与阅读重点体会叙事和抒情的不同特点以及阅读综合实践揣摩和体会语境对语词意义的制约作用紧密相关。

如果从写作任务反推阅读任务,记事的目的是为传达情感、分享体验,那么叙事抒情的方法、如何将事件写得感人,就是学会记事的主要写作任务。完成这个写作任务需要选择能够表现事件核心的细节,由此叙事、情感、细节之间的关联就非常显豁。通过反复朗读和揣摩语境中的词句含义,体会叙事细节蕴含的深长情感,就成为文本阅读与阅读综合实践的重点任务。无论顺推还是逆推,都可以看出阅读综合实践任务是对阅读任务与写作任务互助整合关系的加强,整合的恰切度经由教材使用将会获得不断验证,但这个板块的编排至少会对纠正当前读写任务存在偏差的现象产生积极影响。

当前读写任务存在的偏差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是为写作而阅读,要么是以写作补充阅读。“有人认为读更重要,因为读是写的基础,读为写提供了动机的触发、材料的积累、写法的模仿”[1],但写作任务不是阅读任务的终端目的,阅读任务自有其独属目的——学会阅读和以阅读提升精神境界。学会阅读是指在阅读实践中,习得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技能、尝试自觉运用阅读策略,以阅读提升精神境界是指通过阅读认识世界、理解自我、启智增慧、涵养心性、养成健全人格。如果仅重视阅读,将写作置于阅读学习末梢,人为削弱写作实践的社会交流价值与自我完善意义,很大程度上也会制约语用表现的个性化与创造性发展。读写任务存在的偏差倾向,究其根本,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认识不够清晰、彻底。课程本质不等于课程本质属性,属性是本质的外在反映。语文课程的本质是以语言学习来发展人、成就人,即以文化人,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良好的语言素养、健全的个性品质、高尚的人生境界。语言学习是借助对语言材料的反复感知进而探究语言运用规律的过程,语言积累、阅读、写作、专题学习等学习任务,应以学习者对语言运用现象的感知、体验、思考为中心,架空或者弱化这一中心,就会使语言运用规律成为外在植入的静态知识,然而学习者需要的是一经掌握就能在实践中自觉运用的动态知识。因此,读写任务的核心是读写实践本身,在实践中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在规律的指导下不断尝试进行创造性阅读与写作。

原教材单元阅读学习重点,先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提示,之后通过课文练习系统乃至助读系统进行落实。修订版增设的“阅读综合实践”板块,对单元阅读学习重点进行了强化,使学习者在教读、自读课文积累的语感体验通过阅读综合实践任务得以拓展与深化,“学习任务具有反刍单元学习,延伸语文能力的作用,即单元中的几篇课文相辅相成,构成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整体”。[2]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重点是把握朗读的重音与停连,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声韵节奏之美,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领略景物之美,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课文练习系统“思考·探究·积累”是对阅读学习重点的逐项落实和反复训练,如反复诵读、喜欢文中的哪一幅画面并说明理由,写一些比喻句描绘春天,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借鉴课文描写景物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描写家乡冬天的风景等。阅读综合实践任务一,提供重音、停连的文字链接材料,为朗读重音、停连的正确标示搭建知识支架,在课文学习获得的朗读经验基础上,学习有感情朗读的技巧,与作者传达的独特感受、深切情感产生再次共振,加深对课文细腻生动描写自然景物语句的印象,将文字描绘的自然之美转化为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任务二,品味遣词造句的妙处,体会富有意蕴的词语、错落有致的句子、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仔细品味、多加体会的意图是借鉴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例如,《春》中的“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原指造酒的发酵过程,由原来的谷物香气转变为美酒的香气,这种转变不是即刻瞬间完成的,而是酒香逐渐浓郁的过程。用“酝酿”写飘荡在空气里的各种花香被润湿,聚合之后慢慢产生甘甜的气味,如酒一般令人陶醉。当代诗人雷抒雁的《雨滴》也用同样的写法,用“酿造”写雨滴,传达心神愉悦的感受。诗人先把雨滴比作葡萄,然后想象落进大地怀里的葡萄,酿造成酒,散发着甜蜜的味道。“五月的雨滴,像熟透的葡萄,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这是酿造的季节呵,到处是蜜的气息,到处是酒的气息。”[3]

阅读综合实践任务不是一课一练任务的同类复制,而是对原有分散任务的整合,通过整合性任务,使单课积累的语感体验阈限得到拓展、深化。语感体验阈限指的是对个别语例的感知和理解,拓展到一类语例,直至这类语例背后的语言运用规律。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综合实践任务涉及语境对理解词语意义的作用,是对课文练习任务——理解词语深层含义或者语句情感内涵质量维度的提升。理解词语的多重含义,需要依据语境作出判断,语境往往会赋予词语临时意义,如果单纯按照常规意义去解读,难免造成曲解与误读。“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严冬”并非仅指常规意义自然界寒冷的冬天,实际意义是指母亲的身体、精神遭受类似严冬的严峻考验,此处语境下“严冬”的意义是一语双关的。

语感体验阈限既包括语感容量空间,也包括语感质量维度。容量空间的扩展和质量维度的提升并不单纯是语感体验累积的结果,而是比较、辨析、归类等思维形式和联想、想象等审美能力共同参与的结果,语感体验的灵敏性和深刻性得力于思维、审美的共同作用。对言语的感知、体验、理解、把握并不是逐一发生的过程,而是同时展开互相包容,感知中渗透理解,理解中内蕴把握。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综合实践任务一,从单元的课文中选择一篇最吸引自己的,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思想主题等进行研读,思考课文是如何基于现实展开想象,又通过想象来反映现实的。这个任务的重点是认识并体会故事类文本中的想象,需要学生在原有语感体验上重读文本,将文本超现实的内容与现实的内容进行明确区分,探索超现实的想象内容与现实的内容怎样贴合的创作问题,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体验程度,提高对创作规律的认识水平。如课文《皇帝的新装》,用美丽的布缝制好看漂亮的衣服,这是现实;织出的布具有能够辨别聪明愚笨、称职与否的神奇作用,则是超现实内容。超现实与现实内容的贴合点在于国王以及全城的人对布的检测作用毫不怀疑,全城的人都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看到了这种布织的衣服,只有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相。人们为什么会相信明摆着的假话,因为谁也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是愚蠢的、不够称职的,所以文本故事要传达的思想主题并不是骗子愚弄了全城的人,而是不自信的人更容易相信假话。

“阅读综合实践”板块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实际发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教材设置的学习活动任务并不是指令,而是参考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学情需要自主选择和灵活调整,可选择三项阅读综合实践任务的某项,也可将阅读综合实践任务融入自读课文等。选择与调整的合理性保证,要看启用并发挥哪种学习功能。编排价值是针对课程内容教材化作出的解释,学习功能是针对教材内容教学化作出的解释,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在实现教材内容的学习功能。

第一,提升自主探索实践能力。阅读综合实践任务是包含语用知识的实践行动任务,也是发展自读能力的语用实践探索活动。通过设置或者引入语用问题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材料,让学生独立探索,依据自身语用经验解决问题并分享成果,促进对语言规律的深入理解和语用知识的意义建构。阅读综合实践任务与单元教读课文一课一练、自读课文自主练习构成一体化练习系统,练习的自主性、探索性更为显著。自读课文课后不设练习,为学生个体理解消化教读课文学习重点留出弹性空间;阅读综合实践练习则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语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增加文化素养积淀。

第二,突出实践活动的体验性。体验是语用实践活动的重心,体验缺失或者薄弱则不可能掌握与创造性运用语用规律。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只有进行个人化感受、描述、解释,与文本语词、句子附着的主观意味、体验加以联通,才能将文本意义理解转化为个体意义建构,才能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双重发展。体验联通与认知联通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必然包含学生个体态度、情感的投入,因此要为体验活动提供具有唤醒性、引发性的学习情境,这也是每项阅读综合实践任务都设置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的原因。

第三,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学习者与助学者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从不同水平、不同角度进行平等沟通交流,分享多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组织。这个学习组织进行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而是在学习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反思过程中,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个人身份得到组织认可的交际活动。阅读综合实践任务要求教师以助学者的身份,将自己作为共同体中的一员,与学生进行学习资源、学习体验共享。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为分享交流课文在学习之道上的启示,教师不是作为学生所得启示的评判者,而是交流者,以自己的认知结果交流促进群体认知水平的提高。

第四,展示并检测学习结果。阅读综合实践任务既是单元学习活动结果的展示工具,也是单元学习活动过程的检测工具,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过程评价理念。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重点之一是领会作品诠释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四篇作品涉及献身革命矢志不移的坚定意志、对人民无限热忱的共产主义精神、坚韧顽强的精神品格、淡泊致远的人生志趣等,学生对作品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是否真实、是否深入,通过阅读综合实践      ,我想对您说”三分钟主题演讲活动就可以实现学习过程检测。如果学生能够主动搜集人物事迹,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诠释人物身上具有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表达自己获取的教益和思考,就能证明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人生选择的真实认可程度和精神洗礼效果。

“阅读综合实践”板块聚焦单元学习重点,基于真实的语用情境,让学生以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语感积累、阅读方法习得、阅读策略运用等体验性与探究性活动,将阅读、写作等组成点、线、面合一的语言实践任务体系,以语用素养带动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突出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虽然个别任务情境设置与活动本身的联系不够融通,但基本设计思路是在遵循语文学科学习内容和学习心理双重逻辑下,对原有教材内容和编排体例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心科.阅读与写作教学中读与写的异同:重新审视“读写结合”[J].语文建设,2021(8上):18~23.

2]张彬福.“阅读综合实践”板块编排意图与教学建议: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4(8上):17~20.

3]雷抒雁.1979~1999激情编年:雷抒雁诗选[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31.


于丹丹: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马志英:天津师范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所[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5年5月(上半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