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不偶得:2022年全国新高考1卷作文教师下水文(吴海宁)
标签:
全国新高考妙手创新 |
分类: 试题汇萃 |
妙手不偶得
湖北宜昌金东方初中
我的信箱里,有一封未读信件。
那是我的教研导师李研发给我的。这是一封“人教杯”教学案例征集函件,前两天我在人教网网站上读到过。我知道,李研私发给我的意思,就是要我参加这次全国中语会教师专业发展论坛教学案例的征集比赛。但我更知道,对于一位仅在本地教研小圈子里有点想法的老师来说,怎敢不知天高地厚地去参加这么高规格的比赛呢,不怕被人笑掉大牙吗?
于是,我迟迟没有点开它。不点开它,李研那里显示的就是未读。几天未读,肯定是不正常的,这不是我的风格。在李研眼里,在别的同仁眼里,我可是事不过夜的人。
终于,在经过三四天的煎熬后,抱着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决心,我打开了信件,参赛要求如大山压顶般地扑面而来。而就在我点开信件之后不一会儿,李研在我与他的对话框里,给我发来一段文字:
“吴老师,你的语文课,我听过多节,你教学功底扎实,课文钻研有深度,学生很喜欢上你的课。十多年的教学历练,让你早已成长为一名成熟老师了。现在的你,要大胆走出去,到更广阔的世界去展示自己。”
“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对话框里,话语不断拉长,李研的话如子弹般射向我胆怯的心:“在这几年的课题研究中,你在对经典文本的挖掘和汉字课题研究上所做的思考,让我看到了你在语文教学正本开源方向上的探索。你,只要在你的选课里,大胆把这些思考运用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去,你就能突破自己。”
他的话说到这份上,我知道,没有退路了。我必须把我的全部思考聚焦到选课、设计及课堂教学上去。
当我把《陈太丘与友期行》作为备选课的消息告诉给李研时,李研鼓励我说,这个课选得好。在新课程理念推进之初,有深圳某老师提供的就是这个课例。但我要提醒你的是,新课改已发展到后课改时期,对这个课例,我们要有思辨意识地看,要有创新意识地突破,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才能成是新课。建议你先把自己沉入到文本原生价值的理解、教材价值的思考和教学价值的定位上去,把我们的汉字研究成果运用到你的教学设计中。”
“如果,不按照常规优质课的范式去进行教学设计,我怕我的创新不能入评委们的法眼呢。”
“这不是你担心的事。你要做的,不是带着镣铐跳舞,而是放开手脚跳出自己的舞蹈。评委们看的,是舞蹈传递的能量和智慧,不是看跳舞者带着什么首饰。”真不愧是教研导师,李研一语点醒梦中人。
于是,我大胆地把汉字教学引入教学设计之中,以对信与礼的汉字字理分析和文化契入为亮点,把《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什么被作者编入“方正”门作为突破点,分析元方入门不顾的文化原因,让教学设计有了深度、课堂教学有了创见。
结果是没有悬念的,我的这个教学案例在全国中语会、人教社中语室联合举行的第五届“人教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论坛教学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了一等奖。
领奖大会上,评委专家对这个案例的评点,更是令我印象深刻:“吴老师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作用于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上的可喜探索。他的案例,妙在将汉字教学融入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体现出随文教字的特色,有水到渠成之功效。文章非天成,妙手不偶得。教师专业成长,就是在夯实基础上的大胆突破中实现的——”
听到这些言语的时候,我把目光投向坐在会场的李研。我看到,他也正看着站在领奖台上的我——脸上露着会心的微笑。
附:海宁于2011年7月向人教社中语室提交了《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案例,在全国中语会及人教社中语室联合举行的2011年全国中语会农村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第五届“人教杯”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发展论坛“教学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下为获奖证书)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e453701012l0e.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