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充分借助助学系统,深度开掘教点价值(吴海宁)

(2016-10-15 13:04:11)
标签:

助学系统

教点开掘

勃勃生机

分类: 语文天地

充分借助助学系统,深度开掘教点价值

——兼谈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解读及教学建议

湖北宜昌金东方初级中学   吴海宁

 

人民教育出版社视频链接地址:http://px.pep.com.cn/zaixianketang.php?activityid=40

 

“部颁本”新教材,既有传统语文教学的成果,又有新课程改革的经验;既有经典文本的呈现,又有教学方法的引领;既有“双线组元”的单元设计,又有“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既有连贯的写作系列,又有完备的助学系统;既强调了工具性,又体现了人文性;既凸现了学得,又照顾了习得;既重视了读写,又带动了听说……总之,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这本书,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读本或教本,而更多的是课程意义上的操作手册或行动指南。部颁本的这种变化,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时,要有新思维,要想新办法。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老师们若在“核心语文素养意识,教点挖掘及取舍意识,追求目标、教学、评价的契合意识”上做了些思考的话,第二单元,则应在此基础上关注助学系统的运用、文本教点的深度开掘。

一、助学系统的智慧运用

在这里,我首先对助学系统这一教学工具,结合第二单元的课文编排设计,做个讲解。部颁本教材在阅读教学的处理上,智慧地将助学系统引入到了教材里,使之成为教的操作手册、学的行动指南,这是令人欣喜的新变化。

助学系统并不是教、学的内容,而是教、学的“说明书”。

置于教材某一部位的课文并不是全知全能的语文课程内容,而是“用什么去教”含义上的语文“教材内容”。

理论上讲,一篇文本可选用的教学内容是相对自由且开放的。但对一本特定的教材一篇特定的“例文”,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要么只做“随笔”例,要么只做“抒情”例,要么只做“叙述”例,要么只做“第一人称的立足点”例等等,一般情况下,语文教材里的单篇选文不太可能对上述的种种方面兼而顾之,也没必要对“例文”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常识面面俱到。(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同一篇课文在教材的不同位置上可有不同的具体价值定位。这个定位固然离不开文本本身的教学价值优势,但更主要的是由教材编撰者规定的。这个规定的依据来自于《语文课程标准》及具体的学情。当教材下发到一线老师手中时,我们要从教材编撰者的规定里,找到基于此部位的文本教学内容,并组织教学行为,达成教学目标。

助学系统就是帮助老师们确定“教什么”的辅助工具,是将文本的教学内容选定并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的工具。新教材注重建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等,力求使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自学的学本。比如阅读教学不只是注重字、词 、句及段篇的积累和理解,也非常重视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品味; 探究性学习更考虑兴趣,注意搭建适合学生交流、探究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我结合第二单元的阅读课文编排特点,谈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借助助学系统来确定“教什么”,设计“怎么教”的问题。

“部颁本”教材的阅读助学系统,由单元提示、预习、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及读读写写、语文知识组成。

单元提示,遵循“双线组元”设计思路,从“内容主题”和“语文素养”,两个方面对组成此单元的文章进行了整体解说。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如下: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从内容主题上看,第二单元所选课文的主题是亲情。具体而言,《 秋天的怀念 》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宝贵,抒发了对母爱的礼赞 ;《 散步 取材平凡而意蕴丰厚,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 ;《 散文诗两首 》(《 金色花 》《 荷叶 母亲》)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与赞美 ;《〈世说新语〉两则 讲述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让人感受到魏晋世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文章的主旨,并不仅限于亲情,还可以读出其他丰厚的内涵。例如,《 秋天的怀念 》不只是表现母爱,更有儿子的悔恨和愧疚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散步 》,可以读出生命轮回和延续的感慨,读出人生的选择,读出中年人特有的责任感;《陈太丘与友期行》,可以读出维护“信”与“礼”的重要性等。

从语文素养的角度来看,单元导引有这样一段文字,“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这段文字里,对此单元要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哪些方面着力,已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言说,这减少了老师们备课时的误差。具体而言:

从阅读技能的角度看,本单元着重训练朗读技能。朗读的教学方式, 应以教师示范感染、学生反复练习、不断调动内心感受、不断打磨语音技巧为主,此外还可简明告诉学生相关术语(感情基调、语气、节奏等),以术语为工具,帮助学生有意识、 有方向地提升自己的朗读技能。

从文章写法的角度看,本单元着重于学生对文章情感表达的体验,要让他们把握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文章抒情方式的显隐,与作者的情感特质是相应的。一般而言,明朗、欢快、单纯的情感,表达起来比较显豁;沉郁、痛苦、复杂的情感,诉诸文字就相对含蓄。了解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抒情特点,要和理解感情内涵、 朗读时对感情基调和语气的把握结合在一起

教学本单元,要综合考虑,整体设计,不应孤立地教读一篇篇课文。例如,可以写作或口语交际活动为先导,让学生先调动一下自己的亲情体验或阅读经验,为本单元各篇课文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树立阅读期待 。《秋天的怀念》情感丰富厚重、深沉含蓄,如果所教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可以先学习 《散步》一课。这两篇课文应作为本单元学习重点。《散文诗两首》重在朗读与感受,教师不宜过多过深地挖掘讲析;《〈世说新语〉两则》是中学阶段初次学习文言文,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文化情趣、培养文言语感,内容方面不必过深分析,可以多开展一些促进朗读的活动

下面,我结合《秋天的怀念》,对新教材助学系统如何助教、助学,进行更详尽地分析。

预习】分别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设计,旨在激发阅读兴趣,引起阅读期待,布置资料收集,提供阅读方法,引发深入思考。预习,既能启发阅读思路,又不限制学生的阅读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体会文中流露的情绪,反思一下:沐浴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也不懂回报呢?朗读课文,找出一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句,细加体会。

思考探究】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思考作品主题,解决疑难问题。

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思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已再找一些。

三、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积累拓展】分积累题和拓展题,前者重在品味语句,积累文笔精华;后者侧重拓展延伸,或仿写、续写、改写,或课外实践,或讨论话题,或比较阅读。

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语蕴含的情感。

五、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这两段文字的节奏。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另附有读读写写】重视生字、词语的积累,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汉字审美意识。

《秋天的怀念》有“絮叨、喜出望外”等14个词语。

语文知识按照“课标” 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如第6课课后的“词义和语境”等。

老师们!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已在导引、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和读读写写里暗藏着,只待老师们去挖掘、去选择、去设计、去运用。

精读课文关于助学系统理念的引入,将单篇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学内容,相对科学地显现给了教师和学生,使得教学目标更清晰化、教学内容更明确化,这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老师、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教学。这是个了不起的变化。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将给教学实施带来普惠性。我们知道,使用同一本教材的语文教师,教同一篇课文,教同一项知识,从理论上讲,所教的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内容;同样,学同一本教材、同一篇课文、同一项知识的学生,所学的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内容。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能达到的相同点越多,从教材编纂的角度讲,它在课程内容上的确定性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教师实现共同的教学愿景。

助学系统,在新教材里设置相对灵活。从《秋天的怀念》提供的助学内容来看,既又助读的,如“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又有供练习的,如“积累拓展”第四大题;既有个体学习的,如思考探究第二大题;又有小组合作的,如“积累拓展”第五大题等。这些内容的设计,对《秋天的怀念》所要教学的内容起到了“固定”作用。这有效地解决了老师在教学中因为自身认知的不足或地区差异而表现出来的“自以为是”,使得教学“有的放矢”。

当然,新教材也给老师们提供了“智慧”导学的用武之地,这便是每单元的“自读”课文。第二单元的《散文诗二首》便是师生的“自留地”。这两篇小短文,应确定什么为“学”的内容,老师如何“教”?为什么课文在编排时,将短文两边留了如此多的“空白”?为什么这两篇课文,既没有“预习”,也没有“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单元目标如何在课文学习中体现,教师在学生学习此文时应担任什么角色等等,都应引起老师们的思考。我个人认为,自读课文不是用来“教”读的,而是用来“学”读的。自读课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实践园地,但一定是拿着(前两篇)教读课学到的知识、方法、思维的锄头自主开垦劳作,并充分展示、分享与交流的。自读课文设置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个自主迁移、自能转化、自觉提升的时空,并让他们体验到运用语文“新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与快乐的,并最终走向更为广远的课外阅读的。我们做得如何呢?老师能否把阅读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我们通过“自读课”的教学一窥便知。

助学系统理念在新教材编写中的引入,将真正把“教本”变为“学本”,有利于从“教”向“不需要教”的转化,有利于教学情景下的语言运用向日常生活情景下的语言运用转换,有利于语文教育向母语教育的过渡,并作用于个体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文本教点的深度开掘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言语行为,因此它所反映的言语智慧,即它的教学价值,具有一种充分的价值自足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价值在一篇课文里,在一次教学中,都要得到充分挖掘的。语文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它必须在一个特定时间、特定位置获得展开,因为我们知道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螺螺旋式上升的特性,有着阶段性和渐进性特征,这一学情,客观上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精选目标、细挑教点,特别是在文本教点的深度开掘上,下一番工夫,动一动脑筋,展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多维智慧。

每一篇课文教点的精神之家在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区”。从课程意义上讲,阅读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多维互动的交流活动。它追求的是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的四极碰撞和交融,看重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结伴而行和相互提携,它虽然同样鼓励各方的“创造性开发”,但必须有利于“课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单篇课文的目标过于宏大冗杂,往往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罗列五六条,使得教学过程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使得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得不到彰显,语文教学的现状多表现为:作者文本处于休眠状态,编者文本和教者文本处于蒙蔽状态,学者文本处于误会状态。(李祖贵,《做什么,如何做?——关于语文课堂评价的一些思考》)

新教材在编纂过程中,努力将文本作为鲜活的教具供教学使用,这一思想使教师在备课上,教学指向变得相对明确(注意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教学目标变得相对纯洁(直指单一的教学目标,直指核心的教学目标)。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从内容层面讲,第一要有语言训练,第二要有情感体验,第三要有精神启迪。从方法层面讲,第一要唤醒作者文本,第二要放飞学者文本,第三要确立教者文本。教学要对文本的文(写了什么,即内容)、道(怎么写的,即形式)、质(为什么要这样写,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教之点进行有向度、有深度地开掘,用活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使之充分发挥例子的“例”的作用。

举个例子来说,《陈太丘与友期行》如何从情感态度价值的角度来做深度开掘?

以前的传统教学,对“信”与“礼”的教学,脱离文化的根基,是一种凌驾于文本内容之上的说教。祼露而直白地对文本内容做价值观的界定,并据此对学生进行说教,是人文价值教育的悲哀。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反思这种做法的不合理性,并逐步认识到真正的语文教育不应是这个样子。

我们认识到:语文课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主要是因“文”而及“心”,人文精神的熏陶,也必须落实到“文”上,这两者应是同一个过程,既没有无“心”之文,也没有无“文”之心。

于是,我们把对《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重难点放在对文本由“文”及“心”的深度挖掘上,以此来唤醒作者文本。这个开掘,一是指向内容背后的内容,二是指向“心”的文化内涵。基于内容深度理解基础上的文化挖掘,能将语文素养综合在文化认同的高度,实现学生的精神认知跨越。

《陈太丘与友期行》在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七年级上学期里,作为一篇中华经典传统美文,理应承担起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并有效传承的重任。“信”、“礼”、“不交非类”是此文所传递出来的人际交往准绳,是隐藏在文本表象以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价值,但这又不能架空文本内容来说教,因为它与文本内容是相辅相生的。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语言学习为内核,通过学习语言,在语用行为的实施中,实现知识目标与人文价值目标的和谐共生。

再例如,《秋天的怀念》里“好好儿活”的分析,是“写了什么”的深度开掘。在教学时,我们先让学生写“我”不“好好儿活”的语句,再找出描写母亲身体状况的语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母亲如何克服身体上的痛苦而“好好儿活”,探讨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出母爱。再理解母亲如何让儿子“好好儿活”。先让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儿活”做了哪些努力,再总结出母爱的深层次表现: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有一份责任,就是教育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这里的所有分析及挖掘,都是基于“文”展开的,教学方法有动情朗读、情景体验、语句分析等,这种开掘牢牢抓住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教学行为集中且有效。

只有确定了适切的教点,阅读教学才能由“讲别人的话”转变为“说自己的话”,由“大而空”转变为“小而实”,由“接受的过程”转变为“体验的过程”, 才能唤醒作者文本、放飞学者文本、确立教者文本,才能在语言训练中,关注情感体验,智慧启迪精神,让语文课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期待着我们的老师,能在以上两个方面有所突破,让基于新教材的语文教学在守正中创新,呈现勃勃生机。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