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学过程生成预设教育 |
分类: 教学资源 |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出现了很大差异,这些正是把握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契机,然而,因为这些问题或“离题太远”,或“节外生枝”,不在教师的预设计划之列,教师要么熟视无睹,有意回避,或匆匆或强形将课堂的走向拉回“主题”;要么束手无策……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于上课前就预先设计好一个周密而详尽的方案,为学生预先拟定好一条知识演进路线,规定好学生调用什么先前经验、选择什么思维路径。随后,在课堂上,教师千方百计牵引学生遵循这一路线,去顺利完成认知结构变化的历程,水到渠成地达成教学目标。
然而,由于教师常常是根据自己的成人逻辑来假想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们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事物或观念时,其认知事物、解决问题的路径并不一定像老师所想象预设的那样,他们所思考和感受的结果可能较预定的成人逻辑肤浅表面、片面幼稚、模糊错误,但较成人逻辑来得更生动、鲜活、多样、奇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能无视这种存在,就必须直面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为学习和学习者而设计教学”:对于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疑惑,教师应加以敏锐地捕捉和发现,灵活及时地进行分析调控,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设问、追问和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来解决学生的认知障碍,最终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深化,认知更为全面,体验更为深刻,由此而收获得的可能是远远超越教师所预设的。
在新课程的学习中,某个预设性结论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学习者自己的探索、思考与体验过程越来越成为学习的关注点。因此,教学过程应由对教师精心设计并严格控制的文本的演绎过程转变为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和发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既不是完全由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更改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无限发散的生成过程,而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体,这样一个过程既包括事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准备和预设,同时更是对教学过程的真实进行状态密切关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状态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经历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过程。
摘自:
http://www1.upweb.net/peradmin/htmlfile/xwdty/200601161319526289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