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习作教学目标的理解
(2016-11-18 17:39:55)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习作教学目标的理解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通过教学内容,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提高习作能力最好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完文章后,进行多种教学环节,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从中找到习作的乐趣。如《山雨》这篇课文主要是教会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才能写好习作。那天上完课恰好下大雨。于是,我带同学们在走道上观察下雨时的情景。同学们通过观察,写出了许多好的句子。如“雨落在屋顶上,那声音就像一首动听的小乐曲。”、“雨落在球场上,立刻溅起一朵朵花。”“雨像钢针,细如牛毛”“有的同学脱下衣服顶着,有的老师跑到屋檐下躲雨,有几个调皮的小同学,干脆在球场上玩水……”、“雨中的伞就像一顶顶蘑菇”就这样,一句句生动有趣的句子从同学们的笔尖下流出来。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习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把写作与阅读、积累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
2、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3、指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激发写作动机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只有真正的去感受生活,有了写作的原材料,才会觉得写作也是一件趣事。因此,我将习作指导融入在学生喜爱的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去活动中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因此,为了让学生写好一次活动,我特地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来进行指导。我先让学生观察同学们打球时的动作、神态,特别要留意那让人欢呼一刻。然后再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要求将自己打球时的动作、心情和想法记在脑里。随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加工整理,鼓励他们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将心中的感受一吐为快。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习作自然就水到渠成。还要强调学生写后要懂得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4、积累素材,提供丰富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勤记日记的好习惯。除了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些课外书等途经来积累材料,这样做既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又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如,平时老师看到好的文章就把它摘抄下来让学生读一读。无论是从报纸还是电视、电脑上都可以。因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和点拔。
5、评语中,要多表扬学生。
学生得到了表扬,激起了感情,才能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在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学生作文中那一两个形象生动的词语,那一两句鲜活的句子,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如:“你的习作把我带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太美了!”“读你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你的文章写得妙极了,你真棒!”等等。学生看到老师对他的肯定评价,心里一定会洋溢着喜悦的心情,对写作也就充满了信心。
总之,我们只有找出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真正的让学生喜欢上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