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庭顿向美国提问:”我们是谁?“
(2009-01-08 05:10:53)
标签:
亨廷顿杂谈 |
亨庭顿向美国提问:”我们是谁?“
袁晓明
亨廷顿去世,美国失去了一位思想家和政论家。亨庭顿不仅在美国享有盛名,而且在中国也有极大的影响。近日,中国政治学学者刘军宁撰文《亨廷顿的三重身份》,在文中,刘军宁提到亨廷顿的三本书,即《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来追述亨廷顿对政论界的贡献和影响。
没错,亨廷顿的这三本书对世界的影响很大,每一本书都是大师之作,对于世界的走向都有不少的准确的预言,而众多的国际事务也多多少少地证实了亨庭顿的预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穆斯林世界的极端主义与西方世界的在一次冲突,对于亨廷顿理论的支持者来说,九一一事件无疑是这一冲突重要证据。但美国思想界、政治界也有许多人不赞同亨廷顿文明冲突的论点,他们强调九一一事件并非是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极端理念对整个文明世界的攻击。
亨廷顿在2004年出了生前的最后一本书《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特性的挑战》,一些书评者认为那是亨廷顿对美国国内文化冲突的论述,对国际事务并不多大关联。事实上,在《我们是谁?》一书中,虽然亨廷顿用更大的篇幅论述美国国内文化冲突下的国家特性挑战,但在该书的结尾,亨廷顿将美国的国家特性延伸到世界的范畴,。在亨廷顿看来,美国在世界上可以有可以有三种角色,一是国际化(Cosmopolitan);二是帝国(Imperial);三是国家主义(National)。亨廷顿进一步说,美国如何定义其国家的特性决定她在国际上的角色,而世界如何看待美国的角色也将影响美国的国家特性。国际主义就是美国去拥抱世界,接受世界的多元文化,世界改变美国,让美国更加国际化;帝国主义就是美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改变其他的文化,美国去改变世界;国家主义则是美国保持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美国国家特性,世界不要改变美国,美国也不要改变世界。
亨廷顿之所以提出“我们是谁”的问题,他认为虽然美国民间多数人拥有国家主义的理念,但过去的的二十多年来,美国左右(自由与保守)两派的精英们一直在试图推行国际主义与帝国主义,自由派主张敞开边界、多元文化的社会、采用国际法则,以联合国、世贸等国际组织来管理一些美国的内部事务,保守派(主要是新保守派)则要以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和能力去推销美国的价值观,他们认为美国的价值观其实就是普世的价值观,世界应该接受这样的价值观。虽然亨廷顿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推论出,克林顿执政的8年,应该是偏向国际化,而布什政府的8年则有帝国的倾向,尤其是布什政府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的中东民主战略。亨廷顿称,面对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美国在国际化、帝国、国家主义的选择将改变美国以及世界的前景,而亨廷顿本人则偏向美国保持其国家主义的特性,即盎格鲁-撒克逊新教的价值观,他不愿意世界改变美国,也不相信美国能从根本上改变世界。
毋须置疑,亨廷顿以学术的观点划分出国际、帝国、国家这样三种美国角色,以及美国可能做出的三种选择,但那毕竟是非常学术化的论点,离现实仍然有一定的距离。2000年,布什竞选的时候,他对美国选民宣称,美国不应该过多地去做世界警察,他得到了许多美国选民的支持,可在九一一事件以后,布什却完全推出了中东的民主计划,因为九一一事件改变了布什,他试图以民主和自由去抵御恐怖主义。布什即将卸任,奥巴马很快要入主白宫,那么,是不是奥巴马就要选择国际主义的道路?不一定,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美国根本不可能选择其中一种国家特性,美国所执行的其实更是三种特性的战略组合,即美国会接受一些外面的文化,也同时会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还要保持自己的特性,因此,在二十一世界,世界将要面对的美国是更加复杂三种特性组合的美国。
袁晓明
亨廷顿去世,美国失去了一位思想家和政论家。亨庭顿不仅在美国享有盛名,而且在中国也有极大的影响。近日,中国政治学学者刘军宁撰文《亨廷顿的三重身份》,在文中,刘军宁提到亨廷顿的三本书,即《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来追述亨廷顿对政论界的贡献和影响。
没错,亨廷顿的这三本书对世界的影响很大,每一本书都是大师之作,对于世界的走向都有不少的准确的预言,而众多的国际事务也多多少少地证实了亨庭顿的预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穆斯林世界的极端主义与西方世界的在一次冲突,对于亨廷顿理论的支持者来说,九一一事件无疑是这一冲突重要证据。但美国思想界、政治界也有许多人不赞同亨廷顿文明冲突的论点,他们强调九一一事件并非是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极端理念对整个文明世界的攻击。
亨廷顿在2004年出了生前的最后一本书《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特性的挑战》,一些书评者认为那是亨廷顿对美国国内文化冲突的论述,对国际事务并不多大关联。事实上,在《我们是谁?》一书中,虽然亨廷顿用更大的篇幅论述美国国内文化冲突下的国家特性挑战,但在该书的结尾,亨廷顿将美国的国家特性延伸到世界的范畴,。在亨廷顿看来,美国在世界上可以有可以有三种角色,一是国际化(Cosmopolitan);二是帝国(Imperial);三是国家主义(National)。亨廷顿进一步说,美国如何定义其国家的特性决定她在国际上的角色,而世界如何看待美国的角色也将影响美国的国家特性。国际主义就是美国去拥抱世界,接受世界的多元文化,世界改变美国,让美国更加国际化;帝国主义就是美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改变其他的文化,美国去改变世界;国家主义则是美国保持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美国国家特性,世界不要改变美国,美国也不要改变世界。
亨廷顿之所以提出“我们是谁”的问题,他认为虽然美国民间多数人拥有国家主义的理念,但过去的的二十多年来,美国左右(自由与保守)两派的精英们一直在试图推行国际主义与帝国主义,自由派主张敞开边界、多元文化的社会、采用国际法则,以联合国、世贸等国际组织来管理一些美国的内部事务,保守派(主要是新保守派)则要以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和能力去推销美国的价值观,他们认为美国的价值观其实就是普世的价值观,世界应该接受这样的价值观。虽然亨廷顿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推论出,克林顿执政的8年,应该是偏向国际化,而布什政府的8年则有帝国的倾向,尤其是布什政府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的中东民主战略。亨廷顿称,面对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美国在国际化、帝国、国家主义的选择将改变美国以及世界的前景,而亨廷顿本人则偏向美国保持其国家主义的特性,即盎格鲁-撒克逊新教的价值观,他不愿意世界改变美国,也不相信美国能从根本上改变世界。
毋须置疑,亨廷顿以学术的观点划分出国际、帝国、国家这样三种美国角色,以及美国可能做出的三种选择,但那毕竟是非常学术化的论点,离现实仍然有一定的距离。2000年,布什竞选的时候,他对美国选民宣称,美国不应该过多地去做世界警察,他得到了许多美国选民的支持,可在九一一事件以后,布什却完全推出了中东的民主计划,因为九一一事件改变了布什,他试图以民主和自由去抵御恐怖主义。布什即将卸任,奥巴马很快要入主白宫,那么,是不是奥巴马就要选择国际主义的道路?不一定,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美国根本不可能选择其中一种国家特性,美国所执行的其实更是三种特性的战略组合,即美国会接受一些外面的文化,也同时会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还要保持自己的特性,因此,在二十一世界,世界将要面对的美国是更加复杂三种特性组合的美国。
前一篇:哈马斯青年领袖逃出哈马斯
后一篇:美国人巴迪斯达要前妻归还肾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