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一代教育需要“授之以渔”

(2007-04-01 02:59:19)
下一代教育需要“授之以渔”
袁晓明
 
  再过几天,美国的大学要发放今年的录取通知,笔者的一些朋友也在焦急等待孩子的大学录取书。在中国,很多家长更重视孩子的成绩与大学的名气,而美国家长却更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这体现出中美教育的观念差异。

  美国有一句谚语很好地描述了这种差异:要培养孩子去走人生路,而不是铺好人生路。在后一观念下,中国式的教育更在意让孩子在各种考试中得高分,最终考一个好大学。许多中国家长甚至还为孩子选好了专业,以及今后的职业。

  上好大学无疑是中美家长的共同愿望,但在这方面似乎很多中国家长的愿望更强烈。在中国一本“如何能上哈佛”的书可以畅销,这表明中国家长多看重名校。而在美国,如何培养孩子性格的书却更受欢迎。这里并非是鼓励“读书无用”,而是要说明,孩子的人生是家长难以设计和安排的,需要他们成年后自我开创。

  按西方文化传统,美国家长对孩子更有“代管”的责任,家长应该在孩子成年前帮助孩子各方面得到培养,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不只局限在功课好,也需要进行领导能力、社交能力等全面培养。在专业的选择上,虽然美国家长也参与选择,但孩子却有决定权。在美国大学,学生换专业也是较平常的事情。当年比尔·盖茨的父亲没有强求他读完大学,后来创立了微软。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身上,戴尔的父母也没有要求他读完大学,因为戴尔的人生不是他父母的,而是他自己的。

  在中国,不少家长更觉得孩子的成功除了给孩子带去幸福外,也能够给自己带来安慰和荣耀,因此,不少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更强列,许多中国家长往往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孩子设计人生。而很多美国家长则更愿意帮助孩子选择人生。

  当然,中美教育的差异,观念不同是一方面,社会环境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很多家长更倾向于帮孩子安排好将来,是对就业难等社会条件有更多考虑。

  中国人重教育、愿意为孩子在教育上投入值得提倡,但中国的教育还应更新观念,对孩子进行全面培养,给下一代人生选择的权利,不要试图为他们设计和安排人生道路。当然,同样重要的是,在社会环境上,也需要更多改进,建立起更加公平和鼓励创业的机制,解除一些家长对下一代人生之路的担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