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踏湖
马踏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923
  • 关注人气:8,2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希召佚文两篇

(2023-05-13 06:30:15)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杂谈

分类: 史海拾零

因整理明万历总督川湖贵州军务、巡抚四川,负责平播战役善后王象乾相关文献,查阅《重庆府志》《巴县志》等史料,见到先贤张希召撰写的两篇文章。张希召虽不是新城县人,但是桓台楼村张氏长支披阳公后人,身居高苑,既属邻邑,其家又多与新城王氏多有关联,其族人与王氏既有同年之谊,又有联姻之戚,且楼子张氏方在续谱,故录而转之,以尽襄助之义

重慶府題名記(一) 

  渝州於古為名郡,實五溪四蜀一都會也。在《禹貢》:殷周為梁州之域,天文井鬼之星,秦漢唐宋為南平州郡。考之傳志,守倅以循良偁者,亦不多。蓋以職在近民,得人與否,利害輙應,而天下之治忽胥於此乎繋焉,厥任可謂重矣!我聖朝誕一寰宇,建官分治,尤慎斯選。自洪武初以迄於今,閱歲滋久,其間名宦繼美,踵趾爭烈,而題名未有為之者。隆慶庚午1570春,余以地卿郎官出守茲郡,時貴陽戴子冕、泰和王子懷梅先後為少府,蒲圻熊子兆祥、淳化李子承薰為通判,河西馬子應乾、永昌鐵子篆相繼為推府,諸君子皆慈和宣懿,閎亮通敏,所謂循良之士也。迄萬曆癸酉1573夏,余與二三僚友小宴於金碧山堂,乘政暇稽往牒,詢遺跡,凡得守倅若干人,惕然作曰:“此而弗識,何以示後?”廼命巴縣儒學教諭趙文明彙次其名址及履歷之概,謀刻諸石,以傳永久。竊按郡職志,而品題之曰:“先哲世遠無考已,由甲子(二)而前,其政簡,其民淳。由乙丑(三)而後,其政細,其民偷,何也?”僉曰:“願有聞也。”鳳樓子曰:巴郡黔塵萬戶,輿圖千里,上世以來頗同渾朴,邇年蠱賊潛起,兵燹煽殃,舟馬漸衝,迎送始博,賦役寖見煩劇,州縣愈多事,而瘡痍日惙惙也。加之以郡守或汙或僻,或闇或隨,任意競絿,不恤其下,欲民之不偷,得乎!此無他也,在民淳事簡之秋,雖王成之偽,猶足以為今天下閭閻凋瘵,風俗澆漓,匪昔者比,即以龔黃召杜治之,猶不易。矧濟以中常之材,徒規規苟且目前,以需速化,而於民生休戚、國家利病,恬莫之顧,雖欲求理,不幾於諱病而忌醫哉!此余之所以觸目激中而亟為撫摩綏養之計,朝夕皇皇三年於茲矣。雖未必能政通人和,而安良懾宄,吏畏民懷,檢點行囊,琴鶴自娛所可自誓者。秉公勅度,俾無負先大父清白之訓耳。是舉也,思以企前修而垂後鑒,誠非細故嗣是蒞茲土者相觀而警,循名責實,凜然知所趨向,以先代諸賢自期待。由是而上,追虞周之盛,使他日修明史傳循良者有採焉。則於朝廷建官分治之初意,不因少慰其萬分之一!不然,吾恐後之人必有指代其名而議之者。傳曰:竭澤而漁,明年無魚(四)。吾儕可不懼哉!既立石,悉勒今昔同寅名氏,鵷鷺(五)行列仍空,其餘以俟後之君子。希召(六),字鳳樓,高苑人

(一)民國《巴縣志》卷二十上,第三十二至三十四頁。

(二)此“甲子”應為嘉靖甲子(1564)。

(三)此“乙丑”應為嘉靖乙丑(1565)。

(四)原文出自《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五)鹓和鷺飛行有序,比喻班行有序的朝官,指有才德者。

(六)道光《重慶府志·卷四·職官志·題名》:張希召,(《巴縣志》)字鳳樓,山東高苑進士,隆慶四年由戶部郎出安重慶。秉公勅度,安良緝宄,待屬吏以禮,推心置腹。謝絕餽獻。有過誤,委曲化導庇其宇者,咸稱吏師,歌父母。

 

改置土沱、黔南、白渡三驛碑記(一)

隆慶五(二)年  郡守  張希召 

隆慶上章敦牂(三)之歲二月,余以北戶部郎中移守重慶郡,甫旬日,輙下諮合屬前所疾苦,及利民之大者,急為之,所而未遑更置,驛傳也。越明年春,余入覲竣事,旋奉銓曹訪冊,謀之郡父老,舉有憂容顰顣(四)跪而泣曰:“渝郡夙號淳簡,自乙丑(1565)兵燹之後,土瘠民貧,閭閻生計怛然告疾,且丁上司往來,絡驛不絕,賓旅宦舊,借關應付接望於舟車,日給月酬,其靡敝故有由也。加以郡守弗克師帥,坐眎驛遞凋瘵,迎送稽玩,漫不經心,計將奈何?”余聞之,鰓鰓大懼,廼縱觀二十提封,縣驛衝僻,道里(五)遠近,悉繪為圖畫,朝夕翻閱,籌度其間,民情地勢,瞭然視諸斯矣。迄辛未(1571)秋,查照嘉靖三十六年(1557)改置定遠縣太平水驛於夔州府梁山縣事例相侔,又比照璧山縣添設來鳳驛接應規則,酌議停妥,無空忌諱。將巴縣土沱驛移置鐵山公館、黔江縣黔南驛移置沙鎮、綦江縣白渡驛移置東溪(六),院司僉謂事體穩便,軫恤瘡痍,蓋不為一時之利,而貽川東地方以萬世無疆之福,正余所以仰慰圣天子愛養元元之至意也。三驛夫馬支應,鋪陳、槓轎、庫館、抄牌等役,并未一毫加編,以滋紛更之擾。鐵山用銀一千一百三十一兩三錢,沙鎮用銀一千二百七兩二錢,八十五兩二錢,就於各縣驛銀內取足其數。黔南驛原額銀一百七兩二錢餘,內扣銀八十兩,與黔江縣白渡驛原額銀一百二十兩餘,內扣留銀八十兩,與綦江縣以完水陸二路協濟之資,仍有二驛遺剩銀共一百三十七兩二錢,存貯內庫,不準支領。三驛衙舍工費漸次措備,倏爾奏功,且合用吹皂兵快,亦於該縣輪撥答應,各驛官吏印記俱不變動,免題請也。庶幾乎勞者以息,溺者以甦,公私稱便,小民鮮偏累之嘆矣。余或可藉是以逭瘝官之誚也。於是,郡父老欣欣然喜動顏色,愿紀惠政以垂不朽。余因商於巴尹鄭侯宗學,尹唯唯,遂命匠勒石,用紀歲月,姑俟後來君子嗣而考之,尚亦思所以休吾民哉!

(一)本文見(清)同治《巴縣志》卷四(上)第五十四至五十六頁。《重慶府志·武備志·卷六》亦載本文,文字稍異。

(二)原文為“元”。張希召於隆慶二年二月方任重慶知府,文中亦有“迄辛未(1571)秋”,據此改。

(三)“隆慶上章敦牂之歲”,指明隆慶四年(1570)。“上章”是代表十天干的“庚”,“敦牂”是代表十二地支中的“午”,合起來即為“上章敦牂”,上古干支紀年“庚午”的別稱。

(四)顰顣,意思是皱眉皱额的樣子,指忧愁不乐。

(五)原文為“理”,據《重慶府志》改。 

(六)原文“東溪”二字缺,據《重慶府志·武備志·卷六》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