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忠厚传家继世长(代)

(2023-04-03 06:04:13)
标签:

文化

杂谈

历史

教育

分类: 琐事留忆
    今年3月11日,桓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组织召开桓台县姓氏家族代表家风家训座谈会,老家闫家村成氏家族代表、村书记成方伟先生在列,并在会上发言。会议结束后,根据他的发言,联系对成氏家族的了解,代他撰写了这篇稿件。

忠厚传家继世长(代)

    闫村有棵600多年前的老槐树,老槐树的旁边,是成氏祠堂,祠堂的主人叫成栋。据《新城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初年,成栋外出路上,拣到一部分银子,为了找到银子的主人,他在路边等了好长时间未果,就把银子送到县衙门,期望还给失主。后来,这些银子如数还给了淄川县衙的失主王一元。这件事情传开后,山东省布政司表彰成栋为“还金义士”,当时的新城知县赵文炳和济南道道台吕坤联名题匾“重义还金”,赠送给成栋。成栋祖的行为,为我们成氏家族打上了轻财重义的底色。
    闫家村成氏家族,原籍河北枣强,明朝初年迁发山东,先在济阳县居住,后迁新城,几经辗转,定居在闫家村。和我们县的名门望族相比,成氏家族既没有官高位显的仕宦族人,也很少才华横溢的硕儒大家,却是桓台县人文传承一个坐标。因为我们的家谱创修于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这个时间距离家族迁徙仅逾百年,族人传承只有六至七世,所叙事实既符合逻辑,又真实可信。至民国十四年(1925),《成氏世谱》已续修九次,这为大多数立谱于清朝甚至以后的家族,在排比本家族历史沿革情况,提供了可靠的借鉴。
    成氏先世族人对桓台的贡献,历次纂修的《新城县志》都有记载。六世祖成儒,是国子监监生,官陕西汉中府洋县知县。他参与主持了桓台历史上第一部县志成化《新城志略》的纂修。任洋县知县期间,重教育,惠民生,官声甚佳。九世祖成绩,字汲泉,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4)科举人,史称孤介刚方,参加了嘉靖三十七年(1558)《新城县志》的纂修,并且最早受聘在新城王氏家塾中任教,为新城王氏成为仕宦望族贡献了力量。
    如果说,成儒祖、成绩祖为我们家族开我们家族重教崇儒的先河,成栋祖为成氏砥定了重义还金、拾金不昧的底色,十二世映庚祖则使我们家族见义勇为的表现更加突出。
    成映庚,字丽苍,增广生,孝友勇义。《新城县志》载,清顺治三年(1646),高苑县谢迁暴动后攻打新城,因知县空缺,时任新城县教谕的向慕闽代表知县事。在经历过明朝末年辛未(1631)、壬午(1642)、甲申(1644)三次灾难,城防空虚的情况下,新城很快被谢迁暴动的民众攻陷,署理新城县事的向慕闽遇害。映庚祖不仅积极协助向教谕布置城防,在县城陷落后,组织儒学的生员寻找向慕闽的尸首,帮助安葬。同时把向慕闽夫人和孩子送回自己家,交由母亲刘氏负责照顾,抚养成人。乾隆年间,前大王举人张象津先生撰写《明文学成若初先生小传》还记述了十二世先祖成映斗为民除害的事迹。
    成聿炌,是成氏家族另一个值得说道的人物。他是成映庚的次子,字景炎,别号东冶,雍正甲辰(1724)年恩贡生,博学工诗。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是他专门为桓台名胜撰写的《新城胜览》。这本集子收录的诗虽然不算很多,但是当时为桓台能称得上“胜景”的地方撰写的诗,这本集子里几乎都能找到。前些年,县民政局曾影印过华沟一位宋先生抄写的本子,那时反映桓台历史人文的文章与书籍中,每每写到风景的时候,总是有一句“清朝诗人成聿炌诗曰”的话。这些本来属于文学范畴的诗歌,倒成了桓台人文的诠释和注解。这也是我们成氏先祖对桓台文化的贡献了。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密码,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虽然成氏家谱上没有成文家训、家规的记载,透过这些先祖的事迹,我们仍能感受到先人重学崇儒、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担当任事的道德要求。作为成氏族人,我们将以先祖为典范,学习他们的学习精神,学习他们勇于任事、乐于行善的品格,诚实守信,热心公益,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增砖加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爷爷的书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