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史村志》序
魏恒远
在淄博地区,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孝妇河。这条河的得名,缘自上游古颜神镇颜文姜孝顺婆母的美丽传说。清末民初,在这条河下游北岸的西史村,也出现了一个终身不嫁、孝顺双亲的孝女史修真。所不同者,颜文姜的故事是传说,追溯其人,则事涉渺茫,难觅真身。而史修真的故事,则其人其事俱在,历历可数,清末进士、海盐知县、邑人郝毓春为撰《清旌表贞孝史修真传》所记甚详。一百多年来,西史村父慈子孝,雍容有序,俨然以孝乡而名于世焉。
我关注西史村已非止一日。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原桓台二中读书时,就有数名同学是西史村的。参加工作以后,老同事、好朋友中也不乏西史村人。每当与他们,或者熟悉西史村人文历史的同志聊起西史村的时候,无不渍渍称赞。2015年撰写《淄博文化通史•桓台篇》,2017年参与组织《文化淄博•桓台卷》《记忆桓台》编撰,在梳理桓台人文发展历程的时候,对西史村更有了进一步全面的了解。所以,概括西史村历史文化的显著特色,至少在孝悌、读书、商贾三者也。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百善孝为先。西史村孝之大者,非史修真莫属。修真之孝,则在于“女可为儿”“淑贞仁孝”。她生于清朝道光十六年(1836),幼通经书,仁心明理。父母以无子为憾,自誓“终身事父母不去”;双亲多疾,则效乌鸦反哺之义。民国八年,山东大旱,数百里蝗虫成灾,田野一空,而西史一带则丰稔无缺;乡间少医,乡邻有求,辄有所助。至如学医不倦、教人种田、行善助人、以德报怨诸事,至今流传,此又多为兼善之举也,事载同乡进士郝公毓椿所为传中。故而《史氏世谱》有言,“贞孝生而聪秀,能读书,识大义,父母多病,贞孝不谈婚嫁,慨然曰:‘原终身侍父母,以报生养大恩’。”父母亡故后,则为“立后嗣,卜宅兆,营葬具,建碑碣,慎始慎终,丝毫无憾”。
教育发达,是西史村的另一个特征,孝阳书院的兴建既是一个明证。而史振泗主持孝阳书院的经历,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史修真博学行孝的渊源。明清时期,桓台以江北青箱而著称。然自王渔洋之后,桓台人文式微,也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新城王氏,特别是王渔洋的影响与成就确乎过于高大,桓台极少有人能够再度与之比肩,但科考的风光不再,则从深层次上表露出教育的缺失。道光五年(1825)西史村孝阳书院的兴建,未必就是村中贤达有如此认识的自觉行动,但在客观上则顺应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思考。光绪二十三年(1897),西史村先贤何少白、史寿彭倡导重修孝阳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次重修;科举制度废除以后,西史村长史希鸿为首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孝阳书院旧址兴建初级小学,1946年村中出现第一个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村中兴办教育之风薪火相传,方兴未艾,大专以上学历考出455人,其中博士以上11人、硕士以上51人,真正彰显出教育之乡的风采。
自古以来,西史村以农为主,商贾发达,传统工商有暖房孵化、豆腐、油坊、磨坊、酱菜铺、木作铺等,其中以孵化业最为有名。有关资料表明,西史村暖房孵化业大约肇始于明末清初,较早经营孵化业作坊的是史茂岭等,其商号为天和成。此后史兆泗、史兆沣、史兆涛祖辈相传。清光绪二十年(1894),史承梁的东义成、史茂奎的南聚和、王汝周的公昌和等暖房业商号相继建立。民国时期,西史村暖房孵化业十分兴隆,有史茂沛等13户经营孵化鸡、鸭、鹅的作坊,到改革开放初期达到顶峰,生产周期延长,营销人员增加。每逢出货时节,数十上百赊销人员肩挑车驼,足迹遍布四面八方,成为西史村一道亮丽流动的风景。时至今日,暖房孵化业虽然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从事孵化业走南闯北广闻博见养成的诚实守信、敢为人先的行为方式仍在深深影响着西史人,成为西史村的宝贵财富。
孝妇河是淄博地区的地理坐标,又是文化标志。明清时期,孝妇河流域产生了众多颇有建树的历史文化名人,如王渔洋、蒲松龄、赵执信等;崛起了许多影响广泛的名门望族,如新城王氏、桓台陈何氏、笼水赵氏、颜山孙氏、淄西毕氏、淄川高氏等;涌现出各种特色鲜明的文化现象,如博山琉璃和孝文化,淄川陶瓷与聊斋文化,周村商埠和丝绸文化,桓台的望族文化与航运文化等等。这一切共同筑起了我们淄博历史文化的又一个高峰。西史村地处孝妇河下游,自然成为孝妇河文化的承载者之一。
《西史村志》就要付梓了,这是西史村有史以来第一部村志,也是西史村的一件大事。《村志》共分为村庄概况、姓氏人口、基层组织、村庄经济、交通运输、教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卫生体育、村民生活、村风习俗、人物十二章,十数万言,虽不无挂一漏万,较为系统地记载了西史村有史以来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文教卫生等情况,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人文史料,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祝愿西史村秉承孝妇河丰厚历史文化的流风余韵,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继续开创新的辉煌。
是为序。
2020年12月3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