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是2019年6月,应老同事王修振先生的诗集《靖博吟草》撰写的。2020年10月,诗集付印出版。4月9日,参与修振兄召集的小型座谈会,庆贺其8日晚在淄博举办的京剧音乐会成功举行,并祝贺《靖博吟草》出版。今将旧文刊出,以示祝贺,以自勉。
桓台人的诗学传统
——《靖博吟草》感言
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桓台地区的文化传统,最显著者莫过于诗学;桓台诗学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则非王渔洋莫属。
桓台人文的传承,经历了数千年的肇兴、发展与兴盛的过程。考古证明,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出现了人类文明。在前埠、唐山、楼子、李寨等遗址发掘的文化堆积,其上限可追溯到后李、北辛文化范畴,跟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史家遗址发掘出的甲骨文,将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年。从春秋战国到两汉,众多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则不断见诸典籍。汉朝初年传《诗》者共有四家,辕固创立的“齐诗学”,对于儒家学说在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的传承,乃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策的确立,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境内有县级行政区域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的西安县,只因为史料的缺失,桓台前身新城建县之前的历史文化,只能以碎片化的形式,融入了齐文化的洪流。
新城县的建制是桓台人文传承史上的一件大事。1214年,“创邑先贤”张贵组织流民绕戏马台筑城自保,称新城;1228年,成建制的新城县正式设立;1265年,新城县儒学落成。根据县志的记载,虽然金朝、元朝只是各出了一名进士,在经过近二百年的厚积之后,明清时期的科举呈现井喷之势,“父子蝉联,昆仲鹊起。一榜五成进士,十年三冠贤书”“科名接踵,甲于济东诸邑”,全县考出72名进士、207名举人,另有9名武进士和59名武举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北青箱”,崛起了数十个起身科第的名门望族,这种盛况在当时是极具震撼力的。累世的科举,形成了这些新兴望族著述传家的人文传统,许多家族在续修族谱的时候,都把家族先贤的诗文著作收入《前型录》《守先录》加以传承,教育子弟。2014年8月,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桓台召开,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王志民先生曾指出,从科考、仕宦、文化成就等方面综合考量,新城王氏家族为“山东明清文化世家之冠”,这是极具广泛而深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的。
王象春,是明末桓台人文与传承的一个重要人物。说他重要,不仅因为他是桓台科举史上最有可能成为“状元”的人,而是因为他在文化上的建树。从考取进士开始,王象春便陷入明末党争的陷阱,以至于“一生功名,屈于赝鼎”,郁郁不得志,而“发愤闷于歌诗”,雄放豪迈,自成一家,诗文成就与李攀龙、袁宏道、钟惺等齐名。不仅如此,在明清两代诗学的传承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著名遗民诗人徐夜,王士禄、王渔洋等的诗文创作中,明显可以看到王象春的影响。特别是王渔洋,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而且独创诗论神韵说,领袖文坛数十年,被誉为“一代正宗”“中国八大诗人”“中国古代诗学的集大成者”,是“《诗经》的嫡传”,不仅是桓台人文的高峰,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峰。
王渔洋之后,桓台文坛似乎出现了短暂的沉寂与中断。在编纂《文化淄博·桓台卷》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遇到了相似的问题。事实并非如此。细数王渔洋之后的桓台文坛,虽然没有再度产生王渔洋一样引领一代诗风的诗学巨擘,同样出现了在桓台历史上颇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张象津即是代表者。他是乾隆举人,一生好学,是一个卓有成就的诗人、学者和教育家,致力于经学、音韵学、王渔洋研究、地方志编纂等方面,所著《白云山房集》十二卷。时人评论说,“吾济南郡为山东省会,近百年来,沉酣古籍,以博雅著者,历城林汲山人而后,惟新城张象津先生独出冠时”。进入二十世纪,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桓台又诞生了一位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学者,他就是王际真,虽然他不以诗学著称,是第一个把《红楼梦》翻译成英语的中国人,英语世界第一个撰著鲁迅年谱、翻译鲁迅小说集的人,与胡适、沈从文、徐志摩都有密切联系,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他长期生活在美国,深受西方文化的濡染,但他仍然对中
华文化情有独钟,他的这些成就,体现了一个学人的文化自觉与担当,是桓台诗学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县里一部分老同志以传承渔洋诗学为己任,发起创立渔洋诗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会员数以百计,创作作品屡见于中
华 诗词学会所办会刊。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展古典诗词创作培训,创建全国诗词之乡,诗社的规模与影响日渐扩大,不少社员被中 华
诗词学会吸纳为会员,足见桓台古典诗词创作的兴盛,不仅在淄博地区,即使在全省、全国古典诗歌创作界,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桓台是王渔洋的故乡,从诗社的命名,就体现了这些老同志的文化担当与追求。
我与修镇兄是老同事,1988年春节刚过,我报考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的时候,修镇兄即在宣传部忙里忙外,负责相关考务工作,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个思维缜密、做事认真的人。不久,我被县委宣传部录用为新闻干事后,与修镇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同事,只是我从事宣传报道,每发表一篇新闻稿件,都会署着自己的名字,而修镇兄从事理论宣传工作,承担了部内部内一些重要材料的起草和撰写工作,却一直是幕后英雄。调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后,有一年在县政协、县人代会上,与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足有四五百人,以县府办副主任出任大会副秘书长的修镇兄引吭高歌,有板有眼的唱腔,让我见识了那个多才多艺、热情似火的老兄。再后来,修镇兄相继担任起凤镇党委书记,赴淄博市高新区任职,虽然距离并不算远,每次见面都是行色匆匆。直到今年五一前夕,修镇兄告诉我,打算把前些年在工儿岗位上随手写的一些诗歌结集出版,要求我写几句话时,我才恍然大悟,虽然工作一直繁忙,老兄竟然是一位颇有心得的“诗人”。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些作品,多数是他在党委书记岗位上时随手写下的,约有一百余首,数量虽然略显单薄,所作多是信手拈来,表现出的却是那种积极向上,勇争一流的信念,追求与精神。我不懂诗,很难从技术层面提出修改意见。接受任务后,反复阅读,几经思考,长久以来一直萦绕在心头的“桓台人为什么喜欢诗”的思考终于有了答案,这就是桓台人有着浓厚的诗学传统,因是为有辕固,因为有王渔洋,是他们给这片土地注入了诗的基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修镇兄著作的出版,更在于作品体现出的这种人文自觉与文化担当。
2019.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