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夜手迹考略

(2018-08-15 22:03:51)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徐夜

分类: 王渔洋文化
徐夜手迹考略

    2016年春天,桓台喜欢收藏的张辉先生收藏了几页古代线装书册頁。册页上的文字是一些诗作,每页几乎都有涂改的痕迹,诗稿内容有注明“外祖季木王公”,季木是王象春的字,徐夜则是王象春唯一的外甥。作者称王象春为“外祖”,即此一端,即可表明,这些册页应为徐夜的手稿。
    一、徐夜及其诗作
    徐夜,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初名元善,字长公,入清后更名夜,字东痴,号嵇庵,是著名的遗民诗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原会长袁世硕先生称,徐夜“一生作诗,抒情言志,无意以诗名世,生前没有付梓,诗稿两次没于水,多数散佚不存。幸赖王士禛重其人其诗,辑而刻之。加上徐氏后裔辑佚,今存者仅有十之三、四而已”,“据其存诗,徐夜亦当是清初山东遗民诗人之大家,载入中国文学史册”。清朝沈德潜别裁五朝诗,选其《遥落江天倍黯然》一首,评之“远胜渔洋名作”。
    徐夜是以诗歌成就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他出身于山东新城(今桓台)的一个名门望族,曾祖父徐准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云南左布政使,因为清廉正直,政绩卓著,受到朝野的敬仰,是万历年间山东四君子之一。徐夜的父祖辈虽然没有象徐准一样获得较大的功名和宦绩,徐氏家族的望族地位并没有削弱,仍然被视为名门望族,其叔父徐蔼如被封于青州的衡王招赘为郡马。徐夜三岁时,父亲徐熙如去世,他便随母亲长年居住在号称山左第一望族的新城王家,受到了王氏家学的浸润和熏陶,十七岁即考中副贡。但是,1642年发生在桓台的崇祯壬午之难,使徐氏家族有十多人遇害,与徐夜相依为命的母亲王氏也投井殉难。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家仇国恨使徐夜痛不欲生,毅然放弃了功名仕进,成为一名明朝的“遗民”。儒生的不习治生,八口之家的拖累,使他“并日而食,簟瓢屡空”。所住的三间老屋,也“雨久穿漏,若将压焉”,甚至要靠向友人乞贷来维持生活,因而没有能力出版自己的诗集。
    徐夜一生写作了大量的诗歌,他出版的第一个诗集是王渔洋为其选定的《阮亭选徐诗》,有二百多首。依王渔洋所说“今所录皆余兄弟藏弆手迹,什之二三”。由此可见,徐夜的诗作当在千首以上。可惜,这些诗作相当一部分都没有流传下来。究其原因,一是家境贫寒,无力印刷。晚年又对诗稿保管不善,“其诗亦散佚,半饱虫囊”。另一个原因就是“没于水”和“没于浔阳”。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徐夜所居之地新城暴发洪水,徐夜隐居的东村靠近流过新城东侧的郑潢沟,诗稿多被决堤的洪水冲走。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江西德安任县令的新城人张平澜邀徐夜携诗稿去德安出版,所乘舟船在浔阳(九江)倾覆,诗稿全部散落于水中损毁。所以,徐夜的诗稿手迹所存甚为罕见。
    但是,徐夜的诗作毕竟通过不同形式流传了下来,其中包括他的部分手稿,虽然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徐夜诗集校注》所收四百余首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阮亭选徐诗》。王渔洋与徐夜是外从表兄弟,小徐夜二十多岁,受他的影响颇大,民间也有“渔洋佳句半东痴”的说法。在京做官期间,主盟诗坛的王渔洋曾多次给徐夜写信,“数寄书索其稿”,希望徐夜把诗稿寄给自己为其刻印,徐夜只是“但逊谢而已”。徐夜没有把自己的诗作寄给王渔洋,王渔洋只好“就箧中所藏断简编缀之,得二百余首,刻梓以传”。另一部分就是徐氏后人辑录的。先是,徐夜堂侄孙徐笃训乾隆十三年(1748)在徐夜外曾孙古城沈会东家“访得吾伯祖所遗诗稿一册”“焚膏继晷,息心抄录”,这部分是徐笃训抄录的。继之,徐夜七世侄孙徐英绩道光十七年(1837)春,在唐山徐店当私塾先生时得到皮某的一个稿本,“有诗二百余首”“系东痴祖真笔”。冬天又从胡乙坦处得到了此前徐笃训的抄本,将二者“共集为一编”。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徐氏族人重修族谱,将上述两部分合成四卷本的《隐君诗集》收入族谱,一并印行。目前我们见到的武润婷、徐承诩校注,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夜诗集校注》,就是在《隐君诗集》的基础上校注刊印的。2012年,西镇徐氏族人徐银书、徐书森等人再次续修族谱,重印《徐夜诗集校注》时,有意搜求其手迹编入。虽然获得一方注明徐夜落款的扇面,最终因为不能确定其真伪而告停。
    二、徐夜外祖父王象春
    王象春(1578——1632),原名王象巽,字季木,号文水,自号湖居士,山东新城(今桓台)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会试已初定为会元,因是科分校官、右春坊右庶子汤宾尹从其他房落卷中强取韩敬为第一,王象春被置为第二。殿试中,王象春又因故被置于末甲倒数第三。万历“科场之议”因此而起,其后影响长达数十年。万历四十年(1612),王象春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因另一同考官邹之麟舞弊被揭发,王象春遭受池鱼之祸,被诬以“三千金”“八百金”“贿卖科名”,“侯审调查”。经刑部历时两年追查审理,方弄清事实,但背了一个“分校招致浮言,于收选日降调闲散”的处分,在饱受精神折磨与迫害后,身心疲惫的王象春告病回新城原籍。王象春堂兄、兵部尚书兼掌吏部的王象乾等人随后亦愤然具疏辞职。居乡期间,在济南大明湖南岸的百花洲上购得明“后七子”之一李攀龙的旧居为家,并于楼旁筑问山亭,徜徉于济南的湖光山色中,以诗酒自娱。著有《问山亭集》《齐音》等(又称《济南百咏》),对济南的山、水、湖、泉题咏殆遍。每首诗后附有注释,以抒诗中不尽之意。该书内容丰富,涉及济南名胜古迹、节令时俗、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当时人称:“况历(指历城)旧无专志,今百咏所载,千秋之作备矣。”
    万历四十五年(1617),王象春重回官场,先至北京任上林苑典簿,后长期在南京任职,历任大理寺评事,工部、兵部员外郎,至吏部考功郎中。但是,王象春“雅负性气,刚肠疾恶,扼腕抵掌,抗论士大夫邪正,党论异同,虽在郎署,咸指目之,以为能人党魁也”,招致魏忠贤等“阉党”的嫉恨。天启五年(1625),被阉党削职回籍,追夺诰命,编丁服役。崇祯初,阉党败,以前被追夺贬戍之臣皆得昭雪,山东籍被禁锢的25名官员有24人起复,王象春则被故意遗漏,不得复官。周骏富贺《明代传记丛刊》第六册《东林党籍考·王象春列传》,收录王象春《辨明孤贞疏》,对这段历史多有叙及。
    王象春是明末济南诗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为诗如其人,雄放豪迈,独辟路径。明末清初诗坛领袖、著名诗人钱谦益评价《问山亭集》时说,王象春“才气奔轶,时有齐气,抑扬坠抗,未中声律。余尝戏论之……‘季木则如西域波罗门教,邪师外道,自有门庭,终难皈依正法’”。虽是“戏论”,正说明王象春在明末诗坛上标新立异,自有门庭,改变当时诗风所做的努力,不仅自己取得了较大的诗文成就,而且在明清时期诗学的传承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侄孙王士禛成为清初文坛领袖、一代诗宗;外甥徐夜亦成为“遗民诗人之大家”。新发现徐夜手迹,足以看出王象春对他的影响。
    三、新见徐夜手稿的内容    
    这些手稿册页,一共八页,有《告外公季木公柩诗十一首》《富村道中有怀外祖去世已二百余日马上感叹辄得二首》《哭拜外祖坟讫》《摹勒行赠邵子若玑为刻外祖季木行述并呈张异度吴门》《由接岭至大峪拜外祖墓题古柱上》《再向富村道中》《富村道上闻子枝已到山中未即至马上寄意》。从这些诗作的内容看,这些诗当作于崇祯六年(1633)以后。因为其外祖王象春卒于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诗中所载“富村道中有怀外祖去世已二百余日”,可知已进入崇祯六年。而且,除去《徐夜诗集校注》收录的篇目,仅这八页中就有七首在编辑时被删除。这些诗作为什么被删除?原因不得而知。
    这七首诗分别是:
    《告外公季木公柩诗十一首》删除三首,其一:
    天子何可问?胡为乃其然。大雅或将绝,斯文当不传。国家人可惜,世道重相悬。岂以凡庸寿,无容假数年。
    其二:
     此生幸不幸,总托在同时。事固关亲讲,情尤重我悲。人亡邦国殄,吾道斗山圮。有识相为痛,宁庸哭所松。
    其三:
    才名须至此,天似未能留。久压人斯忌,将成鬼所谋。意不可一世,论俟定千秋。长吉前身语,岂应更赋楼。(公尝自梦前身为李长吉)
    《富村道中有怀外祖去世已二百余日马上感叹辄得二首》:
    其一:
    久不闻呼唤,此来又似知。有方半日远,心向一山迟。因是常相遇,当应到即期。所伤悲不见,喜痛异年时。
    其二:
    疑向山中往,还将看地猜。似乎违教久,允矣问安该。回念生前事,伤心今日来。迟迟休即到,了恐又空回。
    《哭拜外祖坟讫记》:
    着意此丘好,生前不忌猜。死成逃世隐,性耻受人哀。骨带青山去,名悬白日来。无须埋姓字,石未解仞才。
    《再向富村道中》: 
    梦中知有路,马首向山安。意想逢村变,心胸在野宽。天寒人迹少,日落雁声残。为问今来意,涔涔鼻已酸。
    徐夜诗作手稿的发现,具有较大的文化意义。文学角度,可以弥补徐夜诗作散佚的遗憾,为徐夜研究和明清文学研究增加素材。书法角度,能够让人领略遗民诗人的书法风采。王渔洋在《徐诗序》中特别提及徐夜“书法酷类虞永兴”。虞永兴即虞世南,是隋唐时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书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萧散洒落,与欧阳询、禇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王渔洋在短短的序语中单独提及徐夜书法“酷类虞永兴”,说明徐夜的书法在明末清初是非常具备艺术水准的。几位同仁见到影印件后,也不禁为徐夜书法的工整、清丽、俊秀折服,叹为观止。
    注释:
    《桓台徐氏世谱》,2012年第七次续修。
    (清)徐夜著,武润婷、徐承诩校注《徐夜诗集校注》,第1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1997年7月第1次印刷。
    (清)徐夜著,武润婷、徐承诩校注《徐夜诗集校注》,第126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1997年7月第1次印刷。
    (清)徐夜著,武润婷、徐承诩校注《徐夜诗集校注》,第2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1997年7月第1次印刷。
    (清)徐夜著,武润婷、徐承诩校注《徐夜诗集校注》,第4、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1997年7月第1次印刷。
    (清)徐夜著,武润婷、徐承诩校注《徐夜诗集校注》,第3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1997年7月第1次印刷。
    《清)钱谦益著《列朝诗集·丁·十六·王考功象春》,《《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6册644、645页,北京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清)钱谦益著,《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54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