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辕固那些事

(2017-11-23 05:50:47)
标签:

历史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王渔洋文化
    大约是前年的春夏之交,办公室来了一位个头不高、精神矍铄的老者。进得门来,先自我介绍,他叫田平,是田庄镇旬西村人,问明我就是他要找的人之后,便开门见山,说起宣传辕固的事情。他告诉我,周村有一个古稀老人李中俊,是评书名家,能够用评书说唱辕固。当时便约定, 请他代为转达李中俊老师,他若方便,把他创作的评书《说唱辕固》录下来,以扩大对辕固的宣传,田平先生先后数次送来李老师的录音。今年夏天,县电台创办了一档直播节目:午后时光。节目组张英贤同志联系我,要联系李中俊老师,制作一期以《辕固说唱》为主的节目,主我在节目中介绍相关情况,以下是根据节目要求整理的文字。

李中俊老师《说唱辕固》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主持人好,各位听众好。
    刚才,李中俊老师用自己熟悉的评书方式,给我们讲了辕固的故事,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情。说不容易,一是辕固留下来的史料很少,单纯依据历史资料去创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李中俊老师已经八十高龄,一位耄耋老人去演绎一位两千年前的历史从物,没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李老师演唱《辕固先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期盼评书《辕固先生》尽快在媒体播出,也期望所有有志于齐诗学和辕固研究的同仁,能够学习李中俊老师这种执着的精神,为宣传桓台,传承桓台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大家知道,桓台县的前身新城县,建立于南宋末年绍定元年,就是一二二八年。那时候我们这里还处于金朝的统治之下。新城县建立后的明清两朝,桓台人文繁盛,名人辈出,成为人们向往和羡慕的地方。这些历史不再一一叙述。关于桓台建县以前的历史,留下的记载和史料则非常少。尽管在桓台区域设县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建立的西安县,因为史料缺乏,我们很难还原出西安县的原貌。尽管如此,典籍当中还是能发现许多蛛丝马迹,比如史家遗址等考古发现,比如鲁仲连、颜斶、辕固等历史人物,比如葵丘、渠丘等人文古迹,比如乾时之战等历史事件。所以,通过不同方式,宣传桓台的历史人物,对于宣传桓台,增强文化自信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评书来宣传桓台人文历史,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从这个角度说,李老师创作并演唱评书《辕固先生》,是一种创新,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历史上的辕固是个什么样的人?

    辕固不仅是桓台历史文化名人,更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伟人,是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和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都留下传记的人。这两本史书的记载,文字上略有不同,所记事实基本一样。史书上说,辕固做过汉朝清河王的太傅,就是辅佐清河王的高官,类似后世的相国。他是齐国人,专门研究《诗经》。史书记载他做的一件事,是给汉景帝做博士的时候,与黄生辩论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的是非。实际上,这是统治思想的竞争,道家也叫黄老之学,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以道家与法家融合形成的一个新的学派,打的是黄帝和老子的旗号,实际上是尊崇老子的主张。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尊奉黄老之学,是黄老之学最忠实的信奉者和吹鼓手,她要求,皇帝要读黄老之书,太子也得读。而汉景帝的内心是崇尚儒家常说的,由于他母亲的原因,他也没办法去改变。辕固与黄生的辩论就发生在这个时候,辩论的主题,就是商汤、周武王取代前朝是尊奉天意,还是以臣弑君。儒家历来是主张汤武革命,顺天应人。所以,辕固认为商汤代替夏桀,周武王代替商纣王,是顺应天意,是汤武革命,顺从了天意,也就是顺从了民意,是正义的,正确的。但是黄生尊崇黄老之学,他认为商汤跟周武王取代夏桀和商纣王,是以臣弑君,就是以臣子的身份杀死了君主,是犯上作乱。虽然黄生的初衷并不错,但辩论中顾此失彼,留下了漏洞。辕固就抓住这一点,采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方法,反驳黄生。辕固说,要照你怎么说,汉高祖刘邦夺了秦始皇的天下,这怎么解释呢?把话题一下引入现实政治中,使黄生无话可说了。主持辩论的汉景帝赶紧结束了这场论争。这场论争的意义,其实就是为汉景帝尊崇儒家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辕固积极鼓吹儒学的事很快被窦太后知道,窦太后就召见了辕固生,专门拿了一本《老子》书问辕固是什么书?辕固也很不客气,就说“此是家人言耳”。意思就是说这本书是老百姓看的书。这下把窦太后惹怒了,一怒之下把辕固扔到野猪圈里,让辕固跟野猪搏斗。窦太后的意思 很明显,就是要杀辕固。这时候幸亏汉景帝给了辕固一把剑,辕固一剑刺中了野猪的心脏,这才是捡了一条命。从这以后,汉景帝赶快把辕固调到清河国去做国相,就是开始说的太傅了。
    所以说,今天我们讲辕固的历史贡献,我觉得首先是创立“齐诗学”,这是两汉经学的重要 内容,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为此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瘭儒术”,把儒学确立为朝廷的指导思想,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和理论支撑。所以,“独尊儒术”的功劳虽然记在了董仲舒的头上,辕固的肇始之功也是不应该忘记的。其次,是他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史称“诸齐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他的这些弟子,为国家的强盛与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惜的是,“齐诗学”失传了,我们看不到她的本来面貌了。清朝著名学者、章丘人马国翰辑录了部分资料,收集在他的《玉函山房集》中,为学者们研究提供了一些依据。同时,在陈保国主演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可以看到辕固的一些故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辕固的生活年代。这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现在的人们查阅资料,很喜欢通过网络。这无可厚非。问题是网络资料鱼龙混杂,真伪莫辨。我看到一个介绍辕固的网络资料,说辕因出生于公元前193年,卒于公元前104年。这个时间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我们可以查《史记》,上面说汉武帝即位的时候,辕固“年且九十”,这是一个坐标,汉武帝即位于公元前140年,此时辕固年且九十,上推九十年是公元前230年,这时候齐国还没有被秦国并吞。齐国是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正史上说是公元前221年。再考虑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间,辕固应该在二十岁左右,他应该有较为充分的时间接受《诗经》的教育和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诗经》的体系。如此说,再去分析他创立“齐诗学”就不难理解了。

对加强辕固研究的建议

    如上所说,辕固不仅是桓台的历史文化伟人,而且是中华思想史、文化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据我所知,两汉经学,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虽然“齐诗学”已经失传,但是,仍然有学者进行研究,济南大学就有位余教授就进行了大量研究。这种状况完全能够使我们相信,随着学术界专门研究的推动,辕固与“齐诗学”研究,也必定能结出丰硕成果。因此,在辕固研究方面有什么建议,个人觉得有如下几点:
    首先,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克服功利主义,切实把辕固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其次,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积累,加强与学术界的联系。毕竟“齐诗学”是一种理论,虽然它已经失传。辕固的史料虽然《史记》《汉书》都有记载,但是内容有限,不足以适应研究的需要。除去学术资料,民间传说、各类演绎,都应该搜集积累。要从两汉经学研究中发现资料,“齐诗学”的史料,很有可能从其他经学大家的史料中发现一些散落的信息。还可以从辕固的弟子、再传弟子和齐诗学的传承研究中,发现各方面的史料。资料是研究的基础,所以要重视积累资料。
    第三,要重视民间的研究热情。桓台是辕固的故乡,田庄镇辕南、辕北、辕文三个村的得名,都是源于辕固,可以因陋就简,利用现在的资源,设置纪念物,或者开展纪念活动。从基础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还要开阔眼界,克服本位主义,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路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第四,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注重发挥文艺优势,把辕固的故事创作成书,绘制成画,写成书法,编排成戏曲、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扩大辕固的影响。
    诸如此类,都可以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