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文化可以产业化,但文学不能产业化,因为它担负着十分重要的教化功能,染上了铜臭气,谁能保证它散发出来的是什么?因此,我期望文学创作能够获得政府层面的扶持。
2016年,首届桓台县王渔洋文学艺术奖开评,这标志着我县的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近几年,我县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长篇巨制不断,文学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写作热情不断升温。2012年以来,徐承诩出版了长篇章回小说《王渔洋传奇》,释修振出版了《牛老师和他的学生们》,荣庆玉先后出版了《强恕堂》《齐鲁大商》《大掌尺》,苗德育出版了《我是文天财》等,魏毓庚出版了长篇散文集《追忆漫说马踏湖》。张经佩的《清韵诗草》获得第八届淄博文学奖,苗德育的《我是文天财》入围新一届淄博文学奖。有5名同志获得了市委宣传部的重点文学创作扶持,县作协创办了《桓台作家》杂志。此外,还有不少同志出版了个人文集与诗集,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影响。
但是,目前全县的文学创作尚处于自发的状态,在引导创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作品的出版,多属于自费,让一部分经济拮据的同志难以实现文学梦;阵地建设也存在一定的瓶颈制约,桎梏着创作合力的形成。这些问题都应该加以解决,延续桓台文献名邦的文脉,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扶持机制,鼓励文学创作。近几年,市里每年都拨出专款,对重点文学作品实行财政扶持,建议参照市里的做法,设立扶持基金,成立重点创作扶持评审小组,对每年涌现出的文学性、艺术性俱佳优秀作品实行重点扶持。
第二,建立重点作者联席会制度。2016年,市文联建立了签约作家制度,县级设立这一制度的条件尚不具备,但是,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重点作者深入生活,建议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对重点作者实行有针对性的扶持。
第三,加强阵地建设。阵地是平台,是有效引领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目前,县作协已经创办了《桓台作家》杂志。这本刊物的运行,完全依靠社会赞助,出版周期和密度不能保障。作协是一个社会组织,没有专职人员。文学创作又存在着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特点,在产业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而它的教化功能又非常突出。建议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民办公助,提供基本的出版费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