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七点刚过,接到单位领导电话通知,上午九时,纪念蒲松龄诞辰37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淄博师专举行,纪念馆焦馆长通知我们单位参加。因为信号不好,会议召开地点没听清楚,误以为是在张店的一所学校举行,八时出发即可。过了一会,给焦馆长打电话,询问相关事宜,这才弄清楚研讨会举办地址在淄博师专。于是,匆匆吃上几口饭,顾不得与往常一起上班的同志打招呼,赶紧驾车赶往位于胶王路北侧的淄博师专。
虽然此前去过淄博师专,自己驾车还是第一次,走了两处岔路,耽误了一些时间。还好,到达会议地点的时候,差几分钟就到九点。签上到,领上会议材料,找了一个座位坐下,这才发现参加会议的有不少熟人。打了招呼,会议就开始了。
会议的议题有两个,一个是纪念蒲松龄诞辰375周年学术研讨,一个是蒲松龄研究会年会。与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副编审赵伯陶先生,山东大学文学院郑春院长、马瑞芳教授、王平教授、邹宗良教授,淄博师专党委书记王维华、校长王久亮,河北大学教授韩田鹿,武汉大学陈教授,等其他学者。焦伟会长首先向大会报告了研究会的工作,山东大学文学院郑春院长讲话,王维华书记致欢迎辞,然后是学术交流。
会议编印的论文集共有16篇论文,议程安排了一上午,提交论文的学者并没能全部在会上交流。印象最深的,是欢快的气氛。开幕式上,程序当中并没有安排马瑞芳教授讲话,主持会议的同志突然邀请马先生讲话,马先生略作思考后,讲了自己从事蒲松龄研究的历程,介绍了自己现场观赏蒲松龄手稿的经过,并且与相关学者现场交流,会场气氛生动活跃。其次 ,是学者们谦虚的学术风格。赵伯陶先生是明清文学研究的权威专家之一,他从历史文献数字化角度介绍了自己研究蒲松龄的经过,对推进古籍文献数字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且在交流中,多次介绍自己的学术经历,表现了一名学者的谦虚胸怀。去年8月,赵先生曾光临桓台参加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同时,也是《王渔洋文化》的学术顾问之一,虽然去年也曾与他交流过,象今天这样谦虚,此前并没有听到过。三是与会学者层次比较高,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的学者就有两人:马瑞芳、韩天鹿,这是我第一次与《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面对面接触。特别是韩田鹿先生,看上去不到四十岁,真是人生一大快事。此外,有的论文的写作态度不够严谨,有一些语言不够精练。比如有一篇论文谈及到王渔洋购买蒲松龄手稿问题,其行文语言就有一些不够严谨,盲目批评权威专家,显得不够成熟。
与蒲松龄研究会例会相比,王渔洋研究会的规范运行应该引起重视,也应该采用类似形式,推进研究的制度化建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