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按:刘大绅,字寄庵,云南省宁州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四十八年(1783)任新城知县。民国《重修新城县志·卷十一·职官志二》载:“刘大绅,号寄庵,云南宁州人,壬辰进士,两任新城县令。廉慈公正,爱民如子,民亦爱之如父母。五十一年调繁曹县,县人攀留不得。会钦差及本道过境,万人哀吁,达于上意,得再留一年。是岁奇荒,捐米抚恤,躬亲劳瘁,民免流亡,四境宁谧。既去,县人为绘《遗爱图》。”《遗爱图》共有《甘雨随车图》《清风化物图》《劝申乡教图》《月下听舆诵图》《敦尚实学图》《立学表先贤图》《重老慈幼图》《礼士崇节图》《前祷雨图》《后祷雨图》《煮粥图》《赈米图》《仁感异雀图》《信孚远囚图》《聊摄监赈图》《於陵收米图》《万民吁留前图》《万民吁留后图》《桓台余暇图》《笼水别思图》共二十幅。本县人张希平作《桓台遗爱图叙》称,“明府治邑三年,德洽而民和,岁频不登,民有饥者不以为弗饱也,有寒者不以为弗温也”,新城人“闻公留则喜,欲去则戚”,“公之为治,凡有利于己者一无为,有利于人者无一不为”。一任知县得县人如此钦敬尊信,“前乎此无有是也”。 知道刘大绅,源于张迅著《张象津先生年谱》,年谱收录了张象津与刘大绅交往的事迹。刘大绅任新城知县三年,不仅政绩卓著,而且与新城的读书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赢得了新城士民的信任。调任曹县因前任罣误被罚往军台,新城士民踊跃捐资以赎。比如张象津,为了营救刘大绅不惜举债,以至于未能及时偿还而避津门。与学术相关的,是王渔洋早年所编选诗集《神韵集》事宜。关于《神韵集》是否存在,学术界曾有争议。张象津《白云山房集》明确记载,《神韵集》为刘大绅借去未还,张象津虑其罚往军台,旅途寂寞,未曾索要,其下落因此不明。因此,刘大绅与桓台相关,与王渔洋研究也相关。 前几天,陈庄陈志刚先生提供了他从《清代诗文集汇编》辑录的《寄庵诗文钞》,从中摘录了张象津所写《序言》和刘鸿翱撰写的《刘青天传》。故录于此。 上图、下图均摘自《清代诗文集汇编》四二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文献丛刊》)
《寄庵诗钞》序 张象津 《诗》,有诗之教焉,有诗之学焉。《诗》之教备于三百,其学之法则圣人言之详矣。思无邪,学之本也。授以政,能达之。使于四方,能专对学之用也。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而议学之益备于是矣。七十子之徒皆以是学,而无一人以传《诗》。汉之世有传《诗》矣,不必其人传也。有传人矣,未尝有“集”传也。魏晋以下,则有专集,有总集。唐宋及今作者益广,而工者愈多,世见其人可以是传也,慕之笃则学之也专。辨其科,品第其高下;索诸神,解妙悟弊,终身精力以求之。论诗者之言与作诗者之言为书至繁多,不可胜穷。然而圣人所以言,学者不求也。学者所深求,圣人未言也。是其千秋离合同异正学者之所当深求也。寄庵先生有诗若干篇,钞为一书,使象津序之。先生于诗,第寄焉尔,津则直不能诗,其源流何能明也?于大家名家正宗接武,当在何品亦不知也。而先生诗之有本,则实能知之。先生行巳敬恕,而居官廉慈,是其情性然也。披其诗,有欢愉之音焉,有怫郁之音焉。其所愉愉,其与所性合者也。所怫怫,其与所性违者也。或违言,或切言之,或寄托言之,不越斯旨矣。惟其所学,以圣人之教为本而有其情性。故其为诗,或忧或乐,又足以为教也。尝谓千百世不能无人,千百世人不能无性情,即千百世不能无诗。然而笔墨言语之工,如异蝶金粉奇鸟宫商,非不美也。何舆?圣人之大道,天下事弊穷则必有所变,变穷则必有所返。礼弊于周,赋弊于汉,四六弊于齐梁陈隋,八股弊于今日,皆失其本而苦其繁且多也。惟诗之流最达,然如今世人所求,作者论者已不可穷。上下计之,不及三百年当必有所返矣,奚假三百年,更百年后必有预见其端而显识其势者,始信斯言之不误。然后真知先生之诗之所以可传,以其非世之诗人,故其为诗非世人之诗也。嘉庆癸亥(1803)三月六日济南新城张象津序 刘青天传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