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新城镇新立村,有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叫忠勤祠,是为纪念新城王氏第一个进士王重光而建。王重光,字廷宣,明嘉靖进士,历官户部员外郎、云中佥事、上谷参议,因秉性刚直,触冒权臣,被贬为贵州布政使司左参议,分守贵宁、安平二道。时逢当地少数民族暴动,王重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先派兵切断义军后援,率骑兵突入义军指挥部,成功地招抚了义军。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宫华盖、谨身、奉天三大殿因雷击遭灾,急需修复,要求贵州采办巨木,王重光分守的地方,正是古木生长之地。贵州巡抚要求王重光就近办理,他随即带领武士、工人去采伐巨木,终于获得成功。王重光进入深山老林采木一年多,恶劣的环境损害了他的健康。嘉靖三十七年,57岁的王重光以身殉职。嘉靖皇帝认为,王重光“平蛮”成功为忠君,“督木”殉职是勤事,亲书“忠勤可悯”,并降旨礼部尚书吴山书“忠勤报国”以示嘉奖,忠勤祠即因此得名。嘉靖四十一年(1562),朝廷三殿竣工,嘉靖皇帝“追叙前烈”,赠王重光为太仆寺少卿,并在贵州永宁为王重光立“忠勤祠”以祀。万历十六年(1588),王重光次子王之垣等认为“贵州祠远,不能近祀”“雅不称成功之盛德”,奏请万历皇帝恩准,在家乡新城再立忠勤祠。
事情到此,似乎已经说明了新城忠勤祠的兴建时间及原因,现在所见各种资料上也多作如此介绍。但是,现在忠勤祠所处新城西南,与“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建极阁大学士予告太原王锡爵”撰写的《新城县忠勤祠记》所载“王氏子孙议别立祠于邑城东隅”,所言位置明显不符。这是为什么?
2011年4月,忠勤祠改造提升工程进入晚期,施工时挖出了“《忠勤西祠记》碑”,这块石碑上明确记载着如今这座忠勤祠的兴建时间和过程。原来,万历三十年(1602)秋,新城县忠勤祠建成十多年后,已经76岁的王之垣经常生病,病中两次梦到父母托梦给他,指示祠堂地址。于是,王之垣便按照梦中父母的指示,“卜日兴工”,独力承担了忠勤西祠的建设任务。工程于万历三十年十月开工,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一月落成。“碑记”上还记载了新建忠勤祠的规模和落成时的参与族人名单。另外,碑上还有“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孟夏”的记载,这是立碑的时间。《忠勤西祠记》碑立起不久,78岁的王之垣便离开了人世。
近日读王之垣的《历仕录》,又见有“又念永宁尚建祠,本县乡土岂宜无祠?乃置地于东庄建立。祠成,又以木植单薄改建今祠于南郭外。太夫人每到祠,深以为慰。予又自勒小像侍立于左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