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长征何许人也?《德州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也。一个淄博人,相隔仅数百里,不过几小时路程,因为行政上没有统属关系,数十年未曾谋面。然而,就在最近,因为一个王渔洋的话题,专程拜访了李长征先生。
不仅是《德州晚报》社社长和总编辑,李长征先生还有一个身份:作家。与他结缘,正是缘于《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王渔洋”项目的创作。2013年春节前,我接了一个来自德州的电话。通话中,致电人自称他叫李长征,是《德州晚报》社社长,作家,因为要完成中国作协布置的创作“王渔洋传记”的任务,需要了解王渔洋的有关情况。他从网上查到了我和我写的关于《王渔洋传奇》出版的信息,知道桓台在王渔洋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希望得到我们的支持。
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喜出望外。作为一名职业人员,我在为桓台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中心职能定位的时候,就把做好王渔洋研究的宣传,特别是通过文学手段宣传王渔洋,作为研究中心的职能之一。虽然当时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但能列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层面,本来以为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一年前的2012年8月,桓台县地方文化学者徐承诩老先生创作的《王渔洋传奇》刚刚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现在又有这样一个信息,自然是倍感振奋。因此,我立即搜罗相关资料,以最快的速度寄给了李长征社长。
很快,两年过去了,期间虽然也有过联系,但项目的启动情况一直没有音讯。今年除夕,我给李社长发过一条拜年短信,对他为宣传王渔洋做出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很快,李社长就回复了信息,首先就项目尚未竣工表示了歉意,表示今年一定要完成任务。并商定了近期内实地采访的意向。在向单位领导汇报后,曹主任告诉我,这个项目要抓紧,近期要专程去德州拜访李社长。
3月27日,拜访李社长的愿望实现了。曹主任、王渔洋纪念馆馆长许志光和我专程赴德州,拜访这位早已慕名的作家。高高的个子,黑红的脸堂,厚道而精明的表情,随意而整洁的服饰,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我们前去拜访的时间,恰逢《德州晚报》创刊四周年,虽然不象创刊与逢五排十的纪念活动隆重,其忙碌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或许因了这个原因,见面后没有过多的寒暄,开口即谈起了王渔洋传记的创作。他说,王渔洋的资料非常丰富,系统记录王渔洋一生的年谱也有几个版本。但是这些资料,多是集中在文学与学术层面,不象《聊斋志异》那样普及。所以,王渔洋传记创作的切入点,是以一个诗人的视角观察官场,以一名官员的身份观察诗坛。要尊从历史,又不能拘泥于历史,要在充分理解史料脉络的前提下,表现其心理发展变化的逻辑,多写与现实世界的观照。如此,则能将更加丰满的王渔洋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德州期间,李长征先生接受了我们的专访,《桓台大众》4月3日以《眼看五十年
文章为时冠》为题予以刊登,请各位博友欣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