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小清河之谜

(2014-04-25 06:37:31)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
原文地址:小清河之谜作者:大河之子Y

文/杨岸

2012-12-7

小清河始名至今近千年,历代水患不断,围绕小清河的历史和治理一直没有停息过争论。历史上小清河有许多存世之谜让人们探究不辍。笔者曾有幸工作于小清河上,并有幸参与研究小清河的历史文化,因此对小清河有浅疏的了解,现不妨对这些存世之谜作以介绍,以飨读者。

 

  (一)身世之谜

明清以来,一些方志和文人有人云亦云或乱引乱拉名人名水,以彰本地文化之陋习。有的引唐杜佑(735——812年)《通典》和元于钦(1284-1333年)《齐乘》有关济水和小清河的文字为据,质疑小清河为济水故道的历史地位,于是出现了否定小清河济水说;小清河济水枝津说;小清河大清河同为济水说等,造成了明清两代县、州府甚或皇朝通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

《齐乘》载:古泺水自华不注山东北入大清河,伪齐刘豫乃导之东行为小清河。《齐乘》,元代于钦纂修,这是山东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于钦生于山东,做官于山东,曾做青州田赋总管,谙熟当地乡土掌故。所以,元、明及清初的《山东通志》及沿河州县诸志书都采刘豫说。

然而,《齐乘》问世前七百年,北魏大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一书就对济水的流经作过详尽考订。而且《水经注》对这段济水的标示与现代小清河所经流向基本一致。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父郦范曾任青州刺史,郦道元有随父在青州生活的经历。他作为爱好山水而有志地理科学的人,对济水这样一条著名河流,想必情有独钟,多次履足。济水作为古代登莱青地区联系中原京都的一条主要通道,横亘于济青之间,是河北到青州的必经之水,作为河北人,他和家人途经济水或曾漂舟济上也属必然。《水经注》是一个书证,这位地理学家的青州生活背景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人证,郦道元在山东生活时,济水也许还长流荡漾,所以,小清河为济水故道应是不须置疑的。

清康熙年间地学专家黄仪力排众议,独出己见,深得同时代地学专家闫若璩、《禹贡锥指》作者胡渭及清末民初地学专家、《水经注疏》作者杨守敬等的赏识和肯定。《禹贡锥指》卷十五曰:“《齐乘》以大清河为古济水,小清河为刘豫所创,志家皆沿其说。黄子鸿(名黄仪,生卒不详)非之,曰:‘以《水经注》、《元和志》、《寰宇记》诸书考之,济水最南,漯水在中,河水最北。今者,小清河所经,自历城以东,如章丘、邹平、长山、新城、高苑、博兴、乐安诸县,皆济水所行;……渭按子鸿此论,足正三百余年积传之谬。”胡渭《禹贡锥指》最终以黄仪之卓识而回归小清河为郦道元《水经注》所考定济水故道。自此以后,近代山东通志、民国水利专家、现代辞书均采此说。然讫今,仍闻济水大清说甚或河北说、天津说等,小清河身世之谜并未休矣。

(二)源流之谜

 

拂去尘埃,翻阅县志、州府志、皇朝通志,无不为济水的考辩所迷幻。史书旧籍关于济水河性悍猛劲疾,能荡垢涤浊,穴地伏流,隐见无常的说法俯拾皆是。“一见为济源,再见为荥水,三见为历邑诸泉水”,关于济渎源流三伏三见的说法以及堙塞绝流千年后,仍为历代皇室累加封禅,祭祀盛而不衰的历史,一直让人们谜而费解。

《尚书·禹贡》云:导出为沇,东流为济,入于河。河,即黄河。古人以小水合大水谓入。就是说发源王屋山的沇水归入黄河了,显然沇水只是黄河的一条支流。那么,济水又是怎么回事呢?《尚书·禹贡》接着云:溢于荥。东出于陶丘(今山东定陶)北,又东至于菏(今菏泽),又东北,会于汶(今汶水),又北,东入于海(渤海)。溢,泛也。沇水,从发源地到黄河滨就一直似连非连,伏见不断,一直到注入黄河为止。但古人看到隔河对岸相距不远有一条支流,并且水比较清澈,而黄河水是浑黄的,因此便推究沇水劲流悍疾,能穿过大河独流入海,而且荥泽即北岸沇水伏流再现形成的。济,渡也。所以黄河南岸支流之水即取名济水。其实沇水入河处黄河流势亦非常劲疾,况河大而沇小,怎会从北岸冲击或潜流到南岸呢?济水,远古时期似应存在一条完整独流到海的河流,沇与济也似应是一脉相承的河流,不然古人怎么将它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呢?那么隔河相望的济水与沇水到底是黄河冲断形成的还是自然的巧合?济水源流之谜也就在这里。

历下(今济南)诸泉及古泺水源流何处?古人认为济水既然伏见不测,悍疾劲流,在上游能穿河越流,济南诸泉为什么不可能是济水潜流所致呢?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中说:“古说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发地皆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清诗人王初桐《趵突泉》云:七十二名泉,泉泉皆济渎。近源著泺水,远源溯王屋。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趵突泉赋》云:泺水之源,发自王屋;由此延伸产生一说,因为历下诸泉及泺水都曾注入大清河小清河,所以大小清河所流皆为济水。自古对济南诸泉水的源流及成因,说法不一。一说岱阴雨水渗流地下,潜至济南城区遇非透性地层所阻喷涌而发,这种说法一般认为符合现代科学的思想,但也缺乏地质勘测或实验证实。因此,源流之谜有待科学印证。

 

(三)支脉沟历史之谜

 

支脉沟,现名支脉河。明成化九年(1473)至十一年(1475),唐澞治理小清河的时候,从薛渡口开减河一道,自薛渡口滚水坝分小清河洪水入陈恺沟下泄。因此沟以支分古百脉水(今章丘绣江河)为目的,人称支脉沟。支脉沟由此始名。康熙五十五年,博兴知县李元伟,力排众议,上书主张南开预备河,北开支脉沟,使小清河上游之水有了第二条分洪之道,从康熙五十八年到光绪十七年,由于博兴西上游小清河堙塞46里,致使支脉沟从高苑军张口承接新城以西小清河上游之水达177年,支脉沟虽未更名清河,但代替清河泄洪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现代的支脉沟已是黄河改道大清河入海之后,清河与黄河夹角大片区间泄洪排涝的主要河道。由此,支脉沟已历五百余年的历史。

小清河地势南高北低,历史上每每洪水猝发必浸淹北岸,高苑(现为淄博市高青县)、博兴人民倍尝河患带来的灾难。明代成化年间的支脉沟,也许当时规制小,流路短,有说当时只到齐东县城北就注入大清河了,根本就不是后人所说的一条直流到海的泄洪通道。也许明成化年间确实一直到海开挖了一条支脉沟,以后堙塞很多年没有了踪迹,不然,居清河南岸的新城(今桓台)人为什么一直坚称复开支脉沟呢?然而,支脉沟历史上是否存在,是否应当开通却整整争论了一个明代。旧志载:开通支脉沟以渲泄小清河之水,历来为居南岸的新城所坚决主张,为居北岸的高苑、博兴所竭力反对,以致终明一代,支脉沟不复议开,小清河亦久废不治。支脉沟从清康熙年代开挖距今已历三百多年,支脉沟的泄洪作用也再不为人们所争论,然支脉沟的历史之谜,至今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证实。

 

(四)人文文化之谜

 

小清河两岸富集济水文明,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如琅琊槐,薄姑国等。琅琊槐,一直作为济水入海的地方见诸史籍,但没有更多的史籍资料,也没有文化遗存或地名相对应,一如风烟消无踪迹。薄姑故城遗址,在今博兴县城东南二十里湖滨镇寨卞村北,紧傍小清河。《汉书》地理志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山东通志》卷九《古迹志》“博兴县”下“蒲姑城”云:“在县东南十五里柳桥社(今湖滨镇驻地)。一作薄姑,又作姑棼。”史籍记载与现有文化遗址地理位置基本符合。

薄姑是古代鲁北地区渤海之滨的东夷大国,齐文化的立基之地,但传世文献资料很少,鲜见考古文物资料,一直为小清河流域的一个人文谜团,也是山东古国史上的一大悬疑。

“薄姑”一名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作“專古”,在古文献中有三种称谓:《史记·周本纪》作薄姑。《左传》昭公九年作蒲姑。《尚书·周官》作亳姑。《尚书注疏》卷十七曰:“亳姑,即前序蒲姑,亦即薄姑也。亳、薄古字通,用蒲、薄则音之转耳”。由此,我们看出它们所指的是同一个古代方国。

薄姑的称号由来,大抵有两种诠释:有的认为来源于“布谷、布谷”布谷鸟的叫声,有的认为薄姑来源于“亳”的音转,此说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

《春秋·昭公二十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景公打猎回来,宴子侍于遄台上。梁丘据驱车赶到,他们君臣登临台上,凭风酹酒,笑论“和同”,饮酒乐中,忽生感慨,齐候曰:古而不死,何乐如之?晏子对曰:昔爽鸠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又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晏子所云,应指薄姑即今临淄或博兴周边近济水的这一广大地区。齐“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揣度当时薄姑故城还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繁荣,如是荒城或瓦砾一片齐胡公也不可能迁都于此。

 

从《春秋·昭公二十年》所载宴子语可知薄姑之前,古齐地曾出现一系列前后相继的方国(部落)。薄姑继承先前的历史文化,成为“东夷大国”。商朝后期,薄姑与奄一起,成为商王朝晚期在东方的两个重要统治据点。西周初年,薄姑因反抗周王朝而遭到灭国的命运,对此史书有少量文字记载。《汉书》地理志,曰:少昊之时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汤时有逢公伯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国此地。至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史记·周本纪》亦云:“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薄姑存世时间,有学者推测为四百六十多年,也有认为只存在几十年的时间,多数认为它上承逢氏建国而为一方诸侯,应是一股强大的东夷势力,其故城也应规模可观。但也有认为它只是商末子姓封国,存在时间甚或不超过几十年,因而史籍中几乎不见薄姑国的踪影;至于齐公与宴子对话这一典故,则填写了齐地上古历史记载的空白,几乎成为小清河流域所有县邑州府上古历史的唯一根据,该流域所有方志开篇序祖的经典之据。薄姑曾是怎样的历史文明?薄姑国的后人去了哪里?一直是人们寻求的历史之谜,史籍无稽,只能惟以地名求之,《汉书·地理志上》有姑幕(今山东莒县东北),《后汉书·郡国志三》有蒲姑阪(今江苏睢宁西南),河北有薄落亭,也许是薄姑氏灭国后的徙迁之地吧!

 

 

(五)治清能吏之谜

 

小清河通航至元代尚好,以小盐河著称。但自明永乐年间开始,水患不断,两岸水纠纷积讼成堆,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治理小清河成为明清时期山东省及济南、青州两府州县当政者最头痛的大事。为此有的封建官吏治水不彰,遭到究处,但也出现了几位治水有方成效卓著的能吏。奇怪的是越是彪炳史册的治河能吏,后来的结局越不很好,或官声很差,或罪名千古,这也成为小清河治理史上的一大人文谜观。

刘豫(1073——1146年)字彦游,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是开挖小清河第一人。他北宋元符中(1098)进士,政和二年(1112)召拜殿中侍御使,宣和六年(1124)判国子监授河北提刑。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任济南知府。同年冬,金军攻打济南,在金军的利诱下,他杀害了主张守城抗金的宋朝名将关胜,叛宋投降了金军。南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他被金人立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今属河北)。

刘豫做齐王之后,征数万民工筑下泺堰导泺水东流入济水故渠,首开小清河航运,在山东河流航运史上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一笔。但在位主政期间,横征暴敛,口碑恶劣,皇统六年(1146)死于内蒙临潢。开河功臣,却是《宋史》中的叛臣逆贼,后人不齿,谜也在此。

李元伟,清康熙五十五年至六十一年(1722)博兴知县,他以敢释邻邑积怨,顾全通局,主张预备、支脉、小清三河分流泄洪之卓识,深得山东巡抚李树德赏识,在小清河治理中,总督大员青州参政申大成擢调贵州,李遂将预备、支脉、军张闸未浚近六成工程委他全权督理完成。康熙五十八年八月,李又委他处理临朐银矿开发事宜,是年还被委兼任益都知县,可谓一身数职,曾被康熙帝御批“能干有守之员”。李元伟经吏绩三年大考,雍正元年擢拔广东廉州(今属广西)知府。然风鹏正举时节,宦途生变,他被山东布政使布兰泰向雍正皇帝密奏,以其素行贪污、私书嘱托诸罪名被刑部革职查办。然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福县志》宦绩志云:“李元伟,字侪英,号璞菴,南乡人。由考选授山左博兴县令,建官署,修学校,疏导河水,捐粟济民,……后膺计典,升广东廉州知府。致仕归,囊橐萧然。”由此,李元伟是否清白能吏,成了存世之谜。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愚斋。江苏武进人(今常州市)。光绪十二年(1886)盛宣怀任登莱青道时,高苑博兴乐安洪灾频发,岁糜三五万金,补救一时,无计长久。光绪十五年(1889)夏,盛宣怀亲勘各县灾情,禀请山东巡抚张曜修浚小清河。采取劝捐助款,以工代赈方式,高苑以东至海由盛宣怀负责,自新城西到玉符河口由张曜负责。他根据地势变迁,旧河不合者,则凿开新河,由母猪沟循小清河南经石村至博兴金家桥,计140余里,并挑浚预备河30余里。工程未浚张曜猝死黄河。新任山东巡抚福润又委盛宣怀接任挑浚上游旧小清河,由新城西至省城东北黄台桥止,计150余里。全河一律深通,历时三年,总计修浚400余里,耗70余万金(全为募捐而来)。由此断航170余年的小清河全线复航,船只可从羊角沟海口直达济南黄台桥,奠定了现代小清河的规模,小清河航运亦兴盛繁荣近百年。

盛宣怀是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李鸿章的重要幕僚,以贪污卖国,臭名远播,贬多于褒,武昌起义后被革职,最终逃亡日本,但他在治理小清河上成效卓著,为历史所公认。一个历史人物的人格与事格如此悖相径庭?也乃一谜。

 

(六)流域发展之谜

 

小清河不仅是一个有许多千古之谜的河流,现代之谜也在不断产生,人们往往在谜案纷纭中敬畏小清河,寻觅小清河,热爱小清河。

2010年8月18日,齐鲁晚报A09山东版以《全国百强县山东雄霸27席》刊载了一则消息和地图:[转载]小清河之谜

 

熟悉小清河流域地理情况的人,一看上图便会惊讶不已。现代小清河干流仅二百余公里,流域内共七个县市,竟然有章丘、邹平、桓台、博兴、广饶、寿光六个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这让谁说也是一个神话和奇迹。全国大小河流恐有数千条,象小清河这样狭小流域而如此集中崛起,恐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然而细察小清河诸县(市)崛起的轨迹,人们不禁又陷入小清河之谜团中。人们发现,小清河流域每个县(市)的崛起几乎都赖于一个强镇的兴起甚或决定于这个镇的振兴,而且这个镇的崛起又往往决定于某个独特产业的传奇兴起。如:博兴县有“中国厨都”之称的兴福镇与钢铁厨具业、邹平县有“亚洲第一纺”之称的魏桥镇与棉纺织业、广饶县有“全国千强镇”之称的大王镇与造纸业、桓台县有“山东十大名镇”之称的马桥镇与化工业,寿光市有“大棚蔬菜发祥地”之称的三元朱村与蔬菜业等等,这些强镇(村)历史上往往名不见经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也没有资源之利和外援支撑,但它们的崛起都十分迅速,而且几乎都传奇式的兴起一个庞大的产业,从而使经济规模甚或决定着这一县(市)的振兴与崛起,这不是当代的又一个小清河存世之谜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