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象乾(1547年-1631年),字子廓,号霁宇,祖籍诸城大营(今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大营村),新城(山东淄博桓台)人,明朝兵部尚书[1]、进士出身。王象乾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为王贵的第六代孙,王重光之长孙,王之垣之长子。隆庆四年,乡试中举,隆庆五年(1572年)中进士,先后任闻喜县知县[2]。万历五年,授兵部武选主司,后升职方员外郎[3]。万历十一年,授兵部武选郎中[4]。后外任保定府知府[5]。万历十四年,升任河南副使[6]。万历十七年,改河南右参政[7]。万历二十年,升任山西右布政使[8]。万历二十二年,授宣府巡抚[9],兼右佥都御史[10],后升右副都御史[11]。万历二十八年,兼兵部右侍郎,次年改左侍郎[12],同年总督川湖贵州军务、兼任四川巡抚[13]。万历三十六年,授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14]。万历四十年,授兵部尚书[15],因多年镇守蓟辽,治军有方,威震九边。万历四十年,加太子太保[16]。天启元年,升太子太傅[17]。后屡次加封少傅[18]、少师[19]、太子太师[20]。后因边境多事,崇祯元年,83岁时起用为宣大总督[21],崇祯三年(1631年)卒。死后赠太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桓台建有四世宫保坊,相传为书法家董其昌手笔。
注释:
1
明实录:神宗实录 ,491卷;2 清代名人传略
,上册 ,23;3、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
,35卷;4 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
,35卷;5、 明实录:神宗实录
,180卷;6、 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 ,35卷;7、清代名人传略 ,上册
,23;8、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
,35卷;9、明实录:神宗实录
,277卷;10、明实录:神宗实录 ,277卷
11、明实录:神宗实录
,316卷;12、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 ,35卷;13、明实录:神宗实录
,355卷;14、明实录:神宗实录
,450卷;15、明实录:神宗实录
,491卷;16、明实录:神宗实录
,492卷;17、明实录:熹宗实录
,15卷;18、明实录:熹宗实录
,19卷;19、明实录:熹宗实录
,40卷;20、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
,12卷;21、 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 ,15卷
参考文献[编辑]
《明实录》《新城县志》
王象晋(1561年-1653年),字荩臣,又字子进,一字康候,号康宇,明末清初桓台新城人。王象晋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考选,升任翰林。时值魏忠贤权倾朝野,他与兄王象乾成为魏党极力拉拢的对象,竟遭拒绝,被迫辞职退休。在家督率佣仆经营园圃,成书《二如亭群芳谱》28卷,记载植物达400余种,是明代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数年后复职,担任浙江副使[1]。崇祯三年(1630年),改任湖广右参政[2],之后历任河南按察使,崇祯八年(1635年),改任浙江右布政使等职[3]。其孙王渔洋说象晋“盛暑整衣冠危坐,读书不辍,常举唐刘玭言诫子孙,无矜门第,务学为善。”[4]著有《赐闲堂集》20卷、《清寤斋心赏编》、《剪桐载笔》、《奏张诗余台壁》等。
注释[编辑]
1、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 ,39卷 ,2、明实录附录:崇祯长编 ,39卷 ,3、清代名人传略 ,上册
,61;4、王渔洋:《自撰年谱》。
|
加载中,请稍候......